文章解析

zǎo
shǐ
xīng
jiāng
kǒu
zhì
shì
cūn
zuò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2
hòu
xiǎo
mǐn
zhàng
chéng
chūn
wàng
yuè
tái
宿
yún
péng
luò
cán
yuè
bàng
zhōng
kāi
yáo
qīng
guāng
láng
tái
guì
xiāng
duō
shí
xiǎng
quán
huí
bào
xuán
yuán
xiào
xián
huā
fěi
cuì
lái
nán
zhōng
suī
yuè
běi
yōu
zāi
zhěn
é
chéng
dān
xīn
zuò
huī
dāng
shǒu
guī
xíng
jiǎn
yuán
lái

译文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逐句剖析

"候晓逾闽嶂":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

# 嶂:一作峤。,闽:福建。,逾:一作踰,逾越。,晓:天亮。,候:等候,等待。

"乘春望越台":乘风向粤进发。

# 越台:越:这里指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宿云鹏际落":宿云如落鹏之翼,

# 际:天际。,鹏:大鸟。,宿云:隔宿之云。

"残月蚌中开":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 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残月:夜阑之月。

"薜荔摇青气":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

# 薜荔:香草。

"桄榔翳碧苔":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 翳:遮蔽。,桄榔: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桂香多露裛":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

# 裛:通“浥”,沾湿。

"石响细泉回":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抱叶玄猿啸":黑猿抱叶啼叫,

# 啸:啼叫。,玄猿:黑猿。

"衔花翡翠来":翡翠鸟衔花飞来。

"南中虽可悦":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

# 南中:中国南部。

"北思日悠哉":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

# 悠:时间之长。,思:思绪。

"鬒发俄成素":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

# 素:白色。,俄:忽然。,鬒发:黑发。

"丹心已作灰":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 灰:冷灰。

"何当首归路":仕进的路已绝,

# 首:向,朝。

"行剪故园莱":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 莱:草名,即藜。,行: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途中创作的五言排律诗。彼时诗人遭贬岭南,仕途骤转,于孤舟行旅间,以如椽笔触勾勒出晨雾缭绕的始兴江口、荒寂萧索的虚氏村落。诗中,寒鸦、残阳、野渡等冷色调意象纷至沓来,宛如一幅水墨长卷,无声渲染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绝望。他将对宦海沉浮的愤懑、对命运无常的悲叹,尽数寄寓于苍茫山水之中,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使自然之景与幽微心绪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正月,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在朝堂上演。宰相张柬之联合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率羽林兵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诛杀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立唐中宗复位。这场“神龙政变”后,政治局势风云突变,宋之问与杜审言等文人因曾依附武氏势力,纷纷被贬。宋之问更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自此踏上了南行的贬谪之路,《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便诞生于这段充满凄楚与无奈的旅途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全诗以清晨舟行为线索,记录了诗人从始兴江口出发前往虚氏村的旅途见闻,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思的交织中,展现了岭南水乡的独特风物与诗人内心的羁旅孤寂。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林昏瘴不开“​​视线被浓稠如墨的瘴气切割成碎片,林间光影在瘴雾中扭曲变形,形成类似印象派画作的斑驳色块。而​​“残月蚌中开”​​则以超现实意象,将残缺月轮幻化为蚌壳内渗出的冷光——这既是实景(珠江三角洲河口常见月出蚌滩之景),更是心理创伤的外化:被贬者眼中的世界如同被咸涩海水浸泡的蚌壳,光明总裹挟着苦涩。直抒胸臆:​​“候晓逾闽峤,乘春望越台”​​“候晓”暗示彻夜未眠的焦虑,“乘春”却与岭南阴湿气候形成反讽。诗人以中原士大夫的时间感知(候晓、乘春)丈量蛮荒之地,暴露出文明秩序在瘴域的崩解。望越王台而不见故国,升腾起被流放者的身份焦虑。

3. 分段赏析

诗作开篇的“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这四句,紧扣诗题中的“早发”。点明时间为“春”日之“晓”,通过对晨空独有的“宿云”“残月”展开细腻描绘,极力营造出早发时的独特氛围。这里的“闽嶂”借指从始兴县江口至虚氏村途中所经的崇山峻岭。从诗题推断,当时诗人已抵达虚氏村,村子距动身之地江口仅一日行程,而离广州仍有数百里之遥,实际上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此处“望越台”更多是诗人的想象之笔。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继承齐梁诗歌之余绪,极为注重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这种铺陈夸张的笔法中,便能一窥其诗风“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特点。“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这六句,诗人将笔触一转,尽情描绘令人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布局极为讲究,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前三句聚焦于树木描写,错落而富有层次。一个充满动感、满含生命力的“摇”字,精妙地刻画了薜荔枝叶奋力攀腾、扶摇直上,以及青气蓬勃、难以自抑的生动情态。在此处,诗人的描写从视觉过渡到嗅觉,“石响”句更是进一步延伸至听觉领域,由泉水冲击石头发出的声响,顺势又描绘出回环流转的涓涓细泉。“抱叶”二句将视角转向动物,玄猿抱叶长鸣,翡翠衔花飞来,这使得整个画面瞬间充满生机活力,线条、色彩、音响相互交融,让画面的情调愈发引人入胜。最后的“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六句,揭示出前面大篇幅的铺排绘景皆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南中”句恰似一个情感的转折点,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南中可悦”四字高度概括了前文对南国景色的描写,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停顿,巧妙地承接“南中”二句陡然转折的态势,同时也隐隐暗示了官场的荣辱变幻无常,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情感直接承接“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紧密呼应。诗人在此直抒胸臆,急切地发出疑问:何时才能踏上回归故乡之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的“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表意相同,都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从文章的气势和脉络来看,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内部又蕴含着独特的节奏变化。若将其比作水势,“南中”二句如同高江之上的险峻峡谷,水势大起大落;“鬒发”二句则似江面逐渐开阔,水势渐趋平缓;至末两句,已化作一片浩渺汪洋,缓缓隐没于无边无际的平芜之中。此诗在艺术上,通过以景衬情的手法,将特定的情感与独特的景色完美融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不吝笔墨,精心雕琢南国景物,使得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为真挚深沉。尽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因素,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首诗的价值更在于其对南国景物出神入化的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具南国特色的画面,其中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诗人初见时的新奇之感。这种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的创作方式,正是这首诗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艳丽雕琢的用词与高妙的结构艺术,彰显出宋之问独特的诗风。诗人匠心独运地运用以景衬情之法,不惜泼墨般浓彩重笔铺陈写景,让所抒发的情感在鲜明的景物烘托下,更显真挚深沉。不过,此诗的价值并非仅在于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更在于其对南国景物堪称绝妙的描绘。诗人笔下,树木、禽鸟、泉石交织成一幅独具南国风情的画卷,一草一木都浸润着他初见时的新鲜与惊奇。特定的情感与独特的景致浑然交融,使全诗形成了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展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这种将个人情致与地域特色景物高度统一的创作手法,正是此诗超越时代、耐人寻味的精髓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之问此篇,“宿云”“残月”一联前无占人,他佳句尤多。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顾云:三四奇绝,语能到此乃具眼。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胡元瑞曰:“宿云”一联与“一叶兼萤度,红云带雁来。劲风吹雪聚,渴鸟琢冰开”诗奇绝。能别此,乃具眼。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下笔宛较不滞,流丽亦细净,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收来似散不散。

明李攀龙《唐诗选》

# 意况浑厚,调度秀洁,子是排律当家。蒋一葵曰:“南中”一联,似散不散收来。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语巧而不觉其纤,所以为初唐(“宿云”句下)。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纪昀:第四句言月光斜长一线,如珠光之闪于蚌中耳。此一联故为奇语,已开雕琢风气。冯舒:第三句奇妙。第二联高占舒秀,老杜所无。无名氏:出笔纯乎《骚》、《雅》之气,迥异凡流。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黄滔《塞下》

下一篇:唐·张祜《塞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