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朝代:唐作者:黄滔浏览量:1
xiāo
xiāo
qián
píng
qiān
jiàn
qióng
biān
guān
shān
qiū
shēn
jiǎo
shēng
chén
shuāng
zhòng
tiān
huāng
huò
xián
cán
tiě
jīng
fēng
shí
lüè
shā
xuán
lǒng
tóu
yuān
guī
chù
huà
zuò
yīn
yún
fēi
yǎo
rán

译文

一匹孤独的马萧萧嘶鸣着,却徘徊着不肯向前,放眼望去,千里平旷的荒野,看到了边疆的尽头。深秋时节,关山一片萧索,仿佛失去了生机,在浓霜密布的天空下,鼓角声渐渐低沉消失,荒野中时而能看到残留着铁片的白骨,仿佛衔着铁片,狂风不时席卷着傍晚的沙尘,盘旋飞舞。陇头的冤屈之气没有可以消散的地方,只能化作阴云,飘向遥远的地方。

逐句剖析

"匹马萧萧去不前":一匹孤独的马萧萧嘶鸣着,却徘徊着不肯向前,

# 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叫声。

"平芜千里见穷边":放眼望去,千里平旷的荒野,看到了边疆的尽头。

# 穷边:极远的边地。,平芜:平坦而荒芜的土地。

"关山色死秋深日":深秋时节,关山一片萧索,仿佛失去了生机,

# 秋深:一作深秋。,关山:深秋时节,关山一片萧索,仿佛失去了生机。

"鼓角声沉霜重天":在浓霜密布的天空下,鼓角声渐渐低沉消失,

"荒骨或衔残铁露":荒野中时而能看到残留着铁片的白骨,仿佛衔着铁片,

# 残铁:指刀、剑、戈、矛之类的残留兵器。,荒骨:荒野里暴露的白骨。

"惊风时掠暮沙旋":狂风不时席卷着傍晚的沙尘,盘旋飞舞。

# 暮沙:傍晚时分的沙土。

"陇头冤气无归处":陇头的冤屈之气没有可以消散的地方,

"化作阴云飞杳然":只能化作阴云,飘向遥远的地方。

# 杳然:杳然无踪,形容沉寂、深远,在此引申为遥远得不见踪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是唐代诗人黄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一匹孤独的马徘徊不前的形象,引出了千里平芜的边疆尽头,营造出一种孤寂、迷茫的氛围。颔联描写深秋时节关山的萧索和浓霜密布天空下鼓角声的低沉消失,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凄凉和战争的压抑。颈联描绘了荒野中残留着铁片的白骨和狂风席卷沙尘的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消逝。尾联将陇头的冤屈之气化作阴云飘向远方,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牺牲者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闽文学家

黄滔(840?~911?),五代闽文学家。字文江,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二年进士,授官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与罗隐、林宽、崔道融、徐寅等友善,有诗文往来。其工诗善文,尤擅律赋。其诗多感慨身世、酬唱赠别之作。其文以赋、启、书、赞、碑记为多。宋洪迈称“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著有《莆阳黄御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迷茫的氛围。一匹孤独的马萧萧嘶鸣着却徘徊不前,展现出诗人在边塞的孤独和无奈。放眼望去,千里平芜的边疆尽头,更凸显了边疆的荒芜和辽阔,暗示了诗人在边塞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颔联“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通过描写深秋时节关山的萧索和浓霜密布天空下鼓角声的低沉消失,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凄凉和战争的压抑。“关山色死”形象地描绘出关山失去了生机,仿佛被秋天的萧瑟所笼罩。“鼓角声沈”则暗示了战争的沉寂和压抑,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颈联“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描绘了荒野中的白骨和狂风沙尘的景象。“荒骨或衔残铁露”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消逝,那些残留着铁片的白骨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伤痛。“惊风时掠暮沙旋”则通过狂风席卷沙尘的动态描写,增添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尾联“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将陇头的冤屈之气化作阴云飘向远方,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牺牲者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冤气无归处”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公,那些无辜牺牲的人们的冤屈无处诉说。“化作阴云飞杳然”则以一种空灵、悠远的意象,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沉著》

下一篇: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