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大丈夫谁没有远大的志向?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那么我和宗衮在两年之间,
# 仆:自身的谦称。
"会而离":相聚又分离,
"离而会":分离又相聚,
"经途所亘":经过的路程,
# 亘:在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这里指走过。
"凡三万里":总计三万里。
"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说?
"去年春会于京师":去年春天在京师相会,
# 京师:唐朝都城长安。
"是时仆如桂林":当时我去桂林,
"衮如滑台":宗衮去滑台;
"今年秋":今年秋天,
"乃不期而会于桂林":竟不约定而意外在桂林相会;
"居无何":不久,
# 居无何:停了不久。
"又归滑台":又返回滑台,
"王事故也":是朝廷公事的原因。
# 王事:国事。
"舟车往返":舟车往返,
"岂止三万里乎":何止三万里呢?
"人生几何":人的一生有多久?
"而倏聚忽散":却聚散无常,
# 倏聚忽散:刚聚到一起很快就离开。倏、忽,都指时间短暂。
"辽夐若此":相隔如此遥远,
# 辽夐:辽阔遥远。夐,远。
"抑知己难遇":还是知己难逢,
# 抑:何况。
"亦复何辞":又有什么好说的!
# 亦复何辞:还有什么好说的!
"岁十有一月":十一月,
"二三子出饯于野":几位友人到郊外设宴送别。
"霜天如扫":寒霜满天如扫帚,
"低向朱崖":低垂映照红色山崖。
# 朱崖:红色的山崖。
"加以尖山万重":加上层层尖山,
"平地卓立":拔地而起。
"黑是铁色":黑得像铁的颜色,
# 黑是铁色:即“黑如铁色”之意。
"锐如笔锋":尖锐如笔尖。
"复有阳江、":还有阳江、
# 阳江:桂林附近的河流。
"桂江":桂江,
# 桂江:桂林附近的河流,桂江即漓江。
"略军城而南走":流经军城向南奔流,
# 略军城:从军城旁流过。略,过。军城,可能是桂林附近的一个屯兵处。
"喷入沧海":喷入大海,
"横浸三山":横贯三座仙山,
# 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
"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那么朝廷的公卿们哪里知道边远之地有这样的山水?
# 遐荒:遥远的边地。遐,远。,中朝群公:指在朝廷里当官的人。
"山水既尔":山水既然如此,
# 尔:这样。
"人亦其然":人也是如此。
# 人亦其然:人也是这样,意为人和山水同样有情趣。
"衮乎对此":宗衮面对此情此景,
"与我分手":与我分别。
"忘我尚可":忘记我可以,
"岂得忘此山水哉":怎能忘记这山水呢!
唐代诗人
任华(?~?),唐代诗人。青州乐安(今山东博兴)人。早年隐居山林,自称野人、逸人等。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后入桂州幕。任华与李白、杜甫、高适有诗篇往来。其文恣肆放达,其诗风格奇崛。主要作品有《寄李白》《寄杜拾遗》《怀素上人草书歌》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送别友人的赠言。借桂林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送人的真挚情谊。描述“二年之间”的离合,文笔洗练,要言不烦。其中以时间之短、行程之长对比,道出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设问:“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用设问起句,首先点明了大丈夫需要有“四方志”,起势奇突,引起下文。景物描写:下半部分转向写景,“霜天”两句中的“扫”“低”二字勾勒出秋空一碧如洗笼盖遥山,与红色山崖相映的阔远景象。“尖山”句形容了桂林群峰拔地而起的地貌;“黑是”两句形容山色,后四句则描写了阳江、桂江两条河流走向。通过写景使描绘的境界更加开阔高远。
3. 分段赏析
这篇赠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一段抒发离别与相聚的情感。起句用设问的方式点明大丈夫胸怀“四方志”的志向,这样的开头新颖突兀。接着作者以自己和宗衮两年间“会而离,离而会”的经历,以及两人一路辗转三万里路程的事例,来具体说明这种四方之志。随后用“何以言之”的设问,引出对这两年间聚散往事的详细叙述,为后文的送别场景做铺垫。“王事故也”这一点正好呼应了前文“四方志”的说法。接下来“人生”一句突然转折,由聚散无常引出相隔万里的感慨,但段末两句又稍微收束,似乎觉得即便聚散不定,能遇到知己也算是一种慰藉。这段文字从抒发志向,到讲述离别重逢的经历,再感叹聚散无常,最后以知己难遇何辞离合来自我开解,情感表达上经历了三次转折,文势起伏多变,显得灵动奇崛。第二部分,先交代了送别时的季节和饯行的场景,随即笔锋转向写景。“霜天”两句描绘出秋日天空湛蓝澄澈,笼罩着远处的山峦,与红色的山崖相互映衬的广阔景象。“扫”“低”两个字经过锤炼却自然流畅,仿佛不用刻意用力就勾勒出了画面。“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精准形容了桂林群峰陡峭、拔地而起的独特地貌,唐代柳宗元在《桂州訾家洲亭记》中说的“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清代袁枚《游桂林诸山记》里提到的“突然而起,戛然而止”,都能和这里的描写相互印证。“黑是”两句用刚劲的笔触刻画了山色的浓重和山形的奇崛。接下来四句,写阳江、桂江两条河流绕过郡城,蜿蜒流向大海,既有对现实的描绘,又融入了想象,让画面更显辽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简要描绘桂林山水后,并没有立刻回到送别的主题,而是转而提到“中朝群公”,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偏远之地还有这样奇美的山水——表面上是说他们没经历过所以无法欣赏,实际上暗含讽刺,暗示这些人对边远地区的百姓缺乏关怀,结合后文“山水既尔,人亦其然”的感慨,这份深意就更明显了。回头再看“尖山万重”几句,会觉得这些陡峭的山峰仿佛也有了人的品格。写到这里,作者没有继续展开,而是从“人”的角度回到眼前的送别场景。明确点出“分手”之后,没有用彼此思念、互相珍重这类俗套的话,而是用反向表达收尾:“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这样的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离别场景和人物情感,展现了独特的抒情风格。作品在表达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时,融入了洒脱豪迈的气质特征。
上一篇:唐·杜牧《秋思》
下一篇:唐·卢照邻《早度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