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o
xiù
cái
ài
xiǎo
jiàn
yīn
zèng

朝代:唐作者:刘叉浏览量:1
tiáo
shí
shuǐ
xiàng
shǒu
xīn
liú
lín
xíng
xiè
zèng
jūn
suì
chóu

译文

这把从古代传下来的小剑,就像流淌的水一般,流到了我的手心。在分别之时,我将这把剑奉赠你,希望你不要看轻这把剑,让它用于琐碎的私人仇恨之事。

逐句剖析

"一条古时水":这把从古代传下来的小剑,就像流淌的水一般,

# 古时水:指小剑。古时:一作万古。

"向我手心流":流到了我的手心。

# 手心:一作胸中。

"临行泻赠君":在分别之时,我将这把剑奉赠你,

# 泻赠:奉赠。泻:一作解

"勿薄细碎仇":希望你不要看轻这把剑,让它用于琐碎的私人仇恨之事。

# 细碎仇:指私人的小仇小怨。,薄:迫近。一作报,又作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是唐代诗人刘叉在赠剑给友人时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的一二句“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写得很口语化,而颇有诗味。第三句延续“以水比剑”的构思,诗人在炼字上颇为考究,因剑似“水”,故而并不用“奉赠”“惠赠”等常规表述,而是选用“泻赠”一词。这一用字巧妙至极,读者仿若亲眼目睹,那似水流淌的剑,从诗人手中倾泻至友人掌中,灵动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末句则是诗人赠剑时的谆谆嘱托,点明赠剑深意,寄望友人能凭借此剑建功立业。整首诗通篇以水喻剑,别具匠心,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古剑的质感,更赋予静态的剑以动态之美,构思新颖独特,别致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刘叉(?~?),唐代诗人。自称彭城子,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行侠,因酒后杀人,变姓名逃遁。遇赦后,他改变了以往的行为作风,开始专心读书,还曾做过韩愈的门客。刘叉恃才不羁,自称“诗胆大于天”。其诗风峻怪,才气纵横,辞多悲慨不平之声,如刀剑相击,铿锵作响。胡应麟《诗薮》论七言歌行时称之为“狂谲”。代表作有《冰柱》《雪车》等。著有《刘叉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古代中国,宝剑常被视为安邦治国、建功立业才能的象征。古人以剑相赠,往往蕴含着志趣相投的默契,以及生死不渝的深厚情谊。约唐宪宗元和(812年)年间,诗人刘叉在送别友人姚秀才之际,将自己的佩剑相赠,并创作了《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一诗,以此寄托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与共同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赠剑诗。诗人以水喻剑,描绘了将剑赠予友人姚秀才的场景。末句嘱咐友人勿因细碎私仇使用宝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的情谊,以及希望友人用剑建立奇功殊勋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比喻:全诗以水喻剑,将宝剑比作“一条古时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剑的质感,如水流般灵动,让读者对剑有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赋予了剑深邃的历史韵味。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以口语化的质朴语言,勾勒出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并未直接描绘宝剑,而是以“古时水”作喻,赋予这把剑厚重的历史感;在描写持剑动作时,摒弃“握”“执”等常规字眼,选用“流”字,将宝剑入掌的过程,描绘得如流水般自然顺畅。这种独特的意象转化,打破了对宝剑静态的常规描写,赋予其灵动鲜活的动态美,使诗句含蓄隽永,韵味悠长。第三句“临行泻赠君”延续“水剑相喻”的巧妙构思,以“泻赠”一词精准传递赠剑的独特意境。因为剑被比作“水”,所以诗人放弃“奉赠”“惠赠”等普通表述,用“泻”字展现赠剑时如水流倾泻般自然洒脱的姿态。读者仿佛能看见,一把宝剑如潺潺流水,从诗人掌心轻盈地流向友人手中。若直白表述为“我把剑送给你”,不仅诗意尽失,也削弱了原句中蕴含的情感张力与艺术感染力。诗的前三句生动展现赠剑场景,末句“勿薄细碎仇”则点明赠剑深意。诗人郑重叮嘱友人,切勿因琐碎私怨动用此剑。言外之意,这把宝剑应是建功立业的利器,而非宣泄个人恩怨的工具。这一劝诫与白居易《李都尉古剑》中“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的诗句遥相呼应,共同传达出宝剑当用于匡扶正义、成就大业的价值理念,避免沦为私人争斗的器物,升华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4. 作品点评

以明澈秋水喻剑光,古已有之。《越绝书》载“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后世亦有以水拟剑,甚至径称剑为水的情况,李贺“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春坊正字剑子歌》)便是例证。但刘叉的《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独特之处在于将水剑比喻贯穿全诗,并非仅于开篇一二句作比。如此别出心裁的构思,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手心一条水,即所云“胸中万古刀”也,未知此秀才能用否?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这首小诗通篇以水比剑,不仅写出了这把古剑质感,使静态的事物富有了动感,别致传神。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谷向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杂曲歌辞·壮士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卯时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