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shū

朝代:唐作者:刘叉浏览量:1
chū
sāng
zhàng
gāo
rén
jiān
wàn
shì
máo
jiàn
píng
chù
sǔn
xiōng
zhōng
wàn
dāo

译文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之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逐句剖析

"日出扶桑一丈高":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长在日出的东方。《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人间万事细如毛":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 细如毛:纷繁复杂多如牛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

# 处:一作“事”。,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

"磨损胸中万古刀":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之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 磨损:一作“磨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书》是唐代刘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壮丽的日出景象起兴,反衬世间繁杂琐事的微不足道。后两句则笔锋陡转,直指社会不公,塑造了一位满怀古道热肠的“野夫”形象,因现实中屡见不平而只能空自磨损。写作上,诗人运用新奇比喻,将胸中的正义感比作“万古刀”,以“磨损”生动展现面对世间不平,正义之感遭受的冲击。全诗以激昂的笔触,慷慨悲歌,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地喊出了“野夫”对世间不平“不平则鸣”的强烈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刘叉(?~?),唐代诗人。自称彭城子,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行侠,因酒后杀人,变姓名逃遁。遇赦后,他改变了以往的行为作风,开始专心读书,还曾做过韩愈的门客。刘叉恃才不羁,自称“诗胆大于天”。其诗风峻怪,才气纵横,辞多悲慨不平之声,如刀剑相击,铿锵作响。胡应麟《诗薮》论七言歌行时称之为“狂谲”。代表作有《冰柱》《雪车》等。著有《刘叉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描绘了日出后,诗人面对世间繁杂如毛的诸事,尤其是看到不平之事时的愤怒,营造出一种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愤慨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磨损胸中万古刀”一句,以“磨损的刀”这一最寻常的事物,比喻内心受压抑的正义感,形象地揭示了诗人郁结难平的情绪与侠义刚烈的个性,艺术手法极为高妙。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描绘每日太阳从东方扶桑升起时,人世间纷繁世事便如毫毛般层出不穷。“日出扶桑一丈高”以奇崛的想象展现了天地的辽阔、时间的流转,而“人间万事细如毛”则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人在浩茫世界中的微不足道,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观察与内心的不平。后两句“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则刻画诗人目睹诸多不公景象:良善之人遭欺压,贫苦之辈被勒索,正直之士受排挤,有才者常遇冷遇。每当此时,他胸中便燃起愤懑之火,却终需压抑怒火,致使心中那把斩尽不平的“万古刀”也仿佛在无奈中逐渐磨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磨损的刀”这一最寻常不过的物象,巧妙比喻内心受压抑的正义感,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诗人胸中郁结的情绪与其侠义刚烈的个性,艺术手法颇为高妙。在唐代诗歌中,尚不多见将“刀”这一具体意象用作思想情感的象征。刘叉此诗构思新颖,比喻精警,不仅拓展了诗歌表现的意境,也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承吉云:“百年已死断肠刀。”断肠之百年,何如磨胸之万古!则此胸中之刀,必非空磨者矣。

清黄周星《唐诗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拟古》

下一篇:唐·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