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神终日谈虚空":整天谈论虚空之事会损害精神,
"不必归命于胎中":不必将生命的奥秘归结于先天。
# 不必:一作必不。
"我神不西亦不东":我的精神既不向西也不向东,
"烟收云散何濛濛":就像烟消云散后一片迷蒙。
"尝令体如微微风":要常常让身体如同微微的风,
# 如微:一作冷出。
"绵绵不断道自冲":连绵不断,道自然就会充实。
"世人逢一不逢一":世人往往对道有所领悟却又不能完全领悟,
"一回存想一回出":每次思考都难以深入。
"只知一切望一切":只知道对一切充满期望,
"不觉一日损一日":却不知在这过程中一日日损耗自己。
"劝君修真复识真":劝你修养真性,认识真道,
# 识真:一作真修。
"世上道人多忤人":世上的道人大多违背人心。
# 忤:一作误。
"披图醮录益乱神":那些绘制图像、举行醮祭仪式等行为只会让精神更加混乱,
"此法那能坚此身":这种方法怎能坚固自身。
"心田自有灵地珍":心田中自有珍贵的灵地,
"惜哉自有不自亲":可惜自己不懂得亲近,
"明真汩没随埃尘":让真正的道理埋没在尘埃之中。
唐代诗人
刘叉(?~?),唐代诗人。自称彭城子,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行侠,因酒后杀人,变姓名逃遁。遇赦后,他改变了以往的行为作风,开始专心读书,还曾做过韩愈的门客。刘叉恃才不羁,自称“诗胆大于天”。其诗风峻怪,才气纵横,辞多悲慨不平之声,如刀剑相击,铿锵作响。胡应麟《诗薮》论七言歌行时称之为“狂谲”。代表作有《冰柱》《雪车》等。著有《刘叉诗集》。
1. 分段赏析
“损神终日谈虚空,不必归命于胎中”两句指出,整日谈论虚空之事会损耗精神,不必追求如胎儿般未涉世事的状态。诗人开篇便点明主旨,批判了世人空谈虚幻、不重实际修养的行为。“我神不西亦不东,烟收云散何濛濛”,意思是我的精神不偏向西方也不偏向东方,如同烟消云散后那般迷蒙空灵。此句运用比喻,将精神状态比作烟消云散后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出作者追求精神的自在、空灵,不受外界左右,保持一种超脱的境界。“尝令体如微微风,绵绵不断道自冲”,作者尝试让自己的身体如同微微的风,连绵不断,如此则“道”自然充实。这里将身体比作微风,生动地描绘出一种轻盈、自在且持续不断的状态,传达出作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领悟“道”,体现了其对修养方法的思考,即要保持一种平和、连续的状态来修养身心。“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是说世人有时似乎有所领悟,有时又没有真正领悟,每次思考都难以深入,刚有想法就又抛诸脑后。诗人在此指出了世人在修养过程中的浮躁与不坚定,难以真正把握真理,表达了对世人修养状态的惋惜与感慨。“只知一切望一切,不觉一日损一日”,意为世人只知道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欲望和期望,却没有察觉到自己在日复一日地损耗自身。此句进一步批判了世人贪图物质、追求外在,而不知珍惜自身精神修养,导致精神日益受损的状态,体现了作者对世俗之人的劝诫。“劝君修真复识真,世上道人多忤人”,诗人劝告人们要修炼自身,认识真理,同时指出世上很多所谓的“道人”却常常违背真理。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他人修养的劝勉,也流露出对那些伪道人的不满,认为他们不仅自身未得真道,还可能误导他人。“披图醮录益乱神,此法那能坚此身”,意思是绘制图像、举行醮祭等做法只会更加扰乱精神,这样的方法怎么能坚固自身呢?诗人对当时一些通过迷信仪式来追求修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外在的、形式化的做法无法真正提升修养,反而会扰乱人的精神世界。“心田自有灵地珍,惜哉自有不自亲,明真汩没随埃尘”,诗人强调内心本就有珍贵如灵地的东西,可惜人们自己却不亲近它,使得真正的真理埋没在尘埃之中。此句突出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往往舍近求远,忽略了自身内心所蕴含的珍贵品质和真理,表达了诗人对世人不能珍视内心、迷失于尘世的惋惜之情。
上一篇:唐·齐己《春草》
下一篇:唐·雍裕之《江上闻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