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迟日柳初含":春日暖风吹拂,杨柳也吐露点点新芽,
# 迟日:指春日。
"顾影看身又自惭":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看见自己孤独的影子,心里不禁黯然神伤。
"何事明朝独惆怅":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惆怅呢,
# 明朝:圣明的朝代。
"杏花时节在江南":正值杏花盛开的时节,而我身处江南之地。
# 江南:指诗人当时南游的涔阳。,杏花时节:唐代进士试后,在曲江池畔的杏园欢宴,其时正是红杏开花时节。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整首诗将美好春日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进行鲜明对比。外在春光的生机勃勃、和暖惬意,与诗人内心的“自惭”“惆怅”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手法,使诗人内心世界的微妙与复杂得以放大,让读者更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美好环境下的落寞心境,强化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暖风迟日柳初含”,描绘出一幅春日的温馨画卷。温暖的春风轻拂,悠悠的日光洒落,柳树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此句通过对春风、迟日、新柳等春日典型意象的描绘,营造出和暖、惬意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基调。次句“顾影看身又自惭”,笔锋陡然一转,从美好的春日景象转向诗人自身。在这大好春光里,诗人却对着自己的身影,心生惭愧之感。后两句“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不禁自问,为何在这杏花盛开的江南时节,自己却独自惆怅?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状态的疑问,更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隐隐的担忧。杏花时节本应是充满诗意与美好的,但诗人却被惆怅萦绕,这一矛盾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
上一篇:唐·许棠《过分水岭》
下一篇:唐·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