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qiū
wà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lóu
shuāng
shù
wài
jìng
tiān
háo
nán
shān
qiū
shì
liǎng
xiāng
gāo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逐句剖析

"楼倚霜树外":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

#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倚:靠着,倚立。

"镜天无一毫":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南山与秋色":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

#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气势两相高":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五言绝句。诗中描绘诗人登楼俯瞰长安,将霜树、镜天、南山与秋色等景致纳入眼底,赞美了长安秋色,尽显其高蹈绝俗的襟怀。写作上运用了比喻、想象等手法,如“镜天无一毫”将天空比作镜子,“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以南山衬托秋色并展开想象。首句点望的立足点,次句绘秋空澄澈,后两句写南山与秋色争高。此诗以简洁笔触营造清刚遒健诗境,“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更是意境雄浑,为描写秋景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长安秋望》是杜牧所写。一说创作于大中四年(850年)杜牧在长安期间,当时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却多次主动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后终获应允,或因对朝政不满,自觉无法在朝中施展抱负,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此诗,借长安秋景抒发自身复杂情绪;一说因该年杜牧在长安且多有咏长安景色的诗作,晚年居长安时面对秋景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曲高秋赞歌。诗题虽有“望”字,重点却在赞远望中的长安秋色。诗人登楼俯瞰长安,远眺终南山,饱览秋爽之景,尽显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营造出清刚遒健的诗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镜天无一毫”把天空比作镜子,形象且直观地描绘出天空澄澈如镜、一尘不染的状态,让读者更易感知秋空的明净。动静结合:诗中“楼倚霜树外”呈现出静态的楼阁与霜树,而“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则通过想象赋予南山与秋色动态的“争高”之感,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生气,凸显秋景的雄浑壮阔。想象:“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运用想象,突破现实直观,在脑海中构建南山与秋色仿若在比试谁更具气势的画面,增添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张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巧妙点出“望”的关键立足点。“楼倚霜树外”里的“倚”字,确切为倚立之意,着重彰显出诗人所登高楼那傲然屹立、庄重沉稳的姿态;而“外”字,在此处解作“上”。秋天时节,树木历经霜寒,大多树叶枯黄掉落,反倒更凸显出枝干的高耸与挺拔,且高楼凌驾于霜树之上。于这般绝佳的立足点,诗人方能全方位纵览长安高秋的万千景物,尽情领略其高远、澄澈、洁净的独特美感。故而,此句堪称全诗的起始之笔与根基所在,若缺失这一句,后续“望”中所呈现的一切便无从谈起。次句着重描绘望中所见的广袤天宇。“镜天无一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天空的明净澄澈,宛如一面纤尘不染的光洁镜子,不见一丝阴翳与云彩。这无疑是秋日天宇最具代表性的显著特征。这般澄澈明净近乎空灵的天色,不仅进一步凸显出秋空高远、辽阔、深邃的特质,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彼时心境的悠然畅快、开朗豁达,以及内心的高远纯净。后两句“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笔锋陡然一转,着墨于远望中的终南山。诗人独具匠心地将南山与“秋色”进行对比,描述远望中的南山,其峻峭挺拔、直插云霄的雄伟气势,仿佛正欲与高远无边的秋色一决高下。南山,作为具体可感、有形有状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则相对抽象虚泛,它是诸多蕴含秋天景物特色的具体事物的综合与凝练。两者看似难以相提并论,然而此诗却别出心裁,以南山来衬托秋色。具体有形的南山,恰到好处地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凭借“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一精妙诗句,不仅能够生动具体地展现出“秋色”之“高”,更将秋色的磅礴气势、内在精神与独特性格刻画出来。

4. 作品点评

《长安秋望》是杜牧笔下描绘长安秋色的经典之作,在唐诗中独具风采整首诗用词精当,寥寥数语便将长安秋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开篇“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诗人用质朴而灵动的语言,将楼阁、霜树与澄澈天空相映衬,画面感十足。“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更是神来之笔,此句巧用想象,把南山与秋色赋予争高的动态,将秋的高远辽阔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杜牧诗歌构思精巧、意境高远的特点,让读者对长安秋景的雄浑壮美有了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世称杜牧“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为警绝。而子美才用一句,语益工,曰“千崖秋气高”也。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 予初喜杜紫微“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语,已乃知出于老杜“千崖秋气高”,盖一语领略尽秋色也。然二家言岩崖间秋气耳,犹未及江天水国气象宏阔处。

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 诗不但因时,抑且因地。如杜牧之云:“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此必是陕西之终南山。若以咏江西之庐山、广东之罗浮,便不是矣。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下一篇:唐·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