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翻山越岭,
#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水一程":登舟涉水,
"身向榆关那畔行":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 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榆关:山海关。
"夜深千帐灯":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帐篷外风声不断,
# 风一更: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雪一更":雪花不住,
"聒碎乡心梦不成":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
#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无此声":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词,也是一首羁旅思乡之作。描写了词人随驾出关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风雪夜宿的塞外景象,道出了将士们行役在外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语言自然真切,情景交融,将边塞苦寒与思乡愁绪写得格外动人。
2. 写作手法
反复:“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运用反复手法,通过“一程”“一更”的重复出现,既强化了行军路途的漫长艰辛,又突出了塞外风雪的持续不断。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山一程,水一程”的行军场景,下片通过“故园无此声”虚写记忆中故乡的温馨宁静,虚实相生间更显思乡之切。白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句采用白描手法,用朴素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行军途中的场景,不加雕饰却意味深长。直抒胸臆:末句“故园无此声”直接点明对故乡宁静的眷恋,与前文边塞风雪形成强烈反差,赤裸坦率地宣泄厌战思归之情。多感官描写:“风一更,雪一更”融合听觉(风雪呼啸)与触觉(严寒刺骨),“夜深千帐灯”则呈现视觉(灯火绵延),通过多感官交织的描写手法,使边塞环境的苦寒与征人的孤寂感更具立体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开篇即以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一程”,形成一种连绵不绝的韵律感,生动再现了行军途中的漫长与艰辛。山程水程的意象叠加,既是对实际地理环境的真实描摹,又暗含着离乡背井的愁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身向榆关”与“心向故园”的微妙对比,通过身体的被迫前行与心灵的眷恋不舍,深刻揭示了词人身不由己的处境。末句“那畔行”中“那畔”一词的疏离感,为全词奠定了哀婉惆怅的情感基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显功力。“夜深千帐灯”:这句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塞外军营夜景图,“千帐”的夸张表达既展现了行军队伍的规模之巨,又暗示了思乡之人的数量之多。夜深时分本该万籁俱寂,却见“千帐灯”明,这一反常景象巧妙地揭示了将士们辗转难眠的思乡之情。视觉上的壮美与情感上的孤寂在此形成强烈反差,为下片的抒情做了绝妙的铺垫。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既保留了边塞诗的雄浑气魄,又融入了婉约词的细腻情感。“风一更,雪一更”:此句在艺术表现上极具匠心。两个“一更”的重复使用,既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又突出了风雪的持续不断。与上片的“一程”形成巧妙的时空呼应,使跋涉的艰辛与气候的恶劣相互叠加。从听觉角度着笔,让读者仿佛亲闻塞外风雪的呼啸之声,这种多感官的描写方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风雪描写已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写照,更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为下文“乡心”被“聒碎”埋下了伏笔。“聒碎乡心梦不成”:此句在抒情上达到了高潮。“聒碎”二字堪称炼字的典范,既准确描绘了风雪声的嘈杂刺耳,又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无形的乡愁变得可感可触。一个“碎”字尤为精妙,既写外界声音的刺耳,更写内心世界的支离破碎。与上片的“千帐灯”形成因果关联,揭示了灯火通明的深层原因,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自然过渡。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在纳兰词中并不多见,正因如此更显情感的真挚动人。“故园无此声”:结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通过塞外风雪与故园宁静的对比,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又暗含对眼前处境的不满。这里的“此声”已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雪声,更象征着羁旅人生的种种艰辛。虚实相生的写法,使简单的五个字包含了丰富的意蕴,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所在,也是纳兰性德艺术造诣的集中体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写真挚动人的情感,历来为评家所称颂。词人将思乡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全词格调清新淡雅,笔致自然天成,情感直率坦露,浑然不见斧凿之痕。
#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近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
# 容若豪宕之作,往往只得半阕,后半即衰飒气弱。如《长相思·山一程》《采桑子·丁零词》皆如是。
现代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纳兰丛话》
# “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现代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严迪昌《清词史》
# 纳兰性德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随从皇帝东巡,出山海关。此词当作于这一时期。上片从白天行军写到晚上驻扎;下片写在营中卧听风雪的吼叫,思乡之情甚切。其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取景新颖豪壮,深受王国维赞赏。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下一篇:清·郑板桥《沁园春·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