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
píng
ér
·
·
yáng
huā
sǎn
jìng
yīng
táo
luò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yáng
huā
sǎn
jìng
yīng
táo
luò
绿
yīn
xià
qíng
yàn
lüè
hǎo
jǐng
chéng
dān
qiū
qiān
bèi
fēng
tài
wǎn
zuó
chūn
lái
zǒng
xiāo
suǒ
rén
shòu
sǔn
zhǐ
yuān
fēng
è
duō
shǎo
fāng
jiān
yuē
qīng
luán
shuí
quàn
zhuó

译文

杨花洒落在小路上,樱桃因成熟而掉落。天气晴好,绿荫下,燕子贴水而飞,美好的景色却无心欣赏。背靠着秋千,风神体态宛如昨日。可惜春天总有些衰败冷落,人瘦削憔悴,风筝也被狂风吹落。曾多少次书信相约,但人已离去,还有谁来劝慰独自斟酒之人呢。

逐句剖析

"杨花糁径樱桃落":杨花洒落在小路上,樱桃因成熟而掉落。

# 糁径:散落在小路上。糁:煮熟的米粒,这里是洒落的意思。径:小路,亦指道路。

"绿阴下、晴波燕掠":天气晴好,绿荫下,燕子贴水而飞,

# 晴波:阳光下的水波。唐杨炯《浮沤赋》:“状若初莲出浦,映晴波而来开。”

"好景成担阁":美好的景色却无心欣赏。

# 担阁:耽误。

"秋千背倚":背靠着秋千,

"风态宛如昨":风神体态宛如昨日。

# 宛如:好像,仿佛。,风态:犹风姿。

"可惜春来总萧索":可惜春天总有些衰败冷落,

"人瘦损、纸鸢风恶":人瘦削憔悴,风筝也被狂风吹落。

# 纸鸢:纸扎的鸢。代指风筝。,瘦损:消瘦。

"多少芳笺约":曾多少次书信相约,

# 芳笺:带有芳香的信笺。

"青鸾去也":但人已离去,

# 青鸾:即青鸟或指女子。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街花出禁中。”

"谁与劝孤酌":还有谁来劝慰独自斟酒之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茶瓶儿・杨花糁径樱桃落》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之作。此词主题为离愁别怨,上片前三句实写暮春之景,杨花飘落、樱桃坠落、燕掠晴波,后两句虚写,设想别后良辰美景无人共赏。下片则抒情,词人追忆往昔,却因离怨无解只能独自饮酒浇愁。全词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哀艳凄美之笔描绘春景,托出深沉怀念与愁思。意境纯美,情思深挚,将眼前实景与想象之景结合,生动展现出词人心中落寞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茶瓶儿・杨花糁径樱桃落》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也是这是一首离愁别怨题材的作品。上片以写景为主,前三句为实写眼前暮春之景,杨花糁径、樱桃飘落、燕掠晴波,后两句虚写想象之景,凸显斯人不在、好景虚设之感;下片转入抒情,词人追忆过往朝暮,因离怨无法排遣而只能独自饮酒浇愁。整首词将幽思之情融入春景,情景交融,以哀艳凄美之笔托出词人心中深沉的怀念与愁绪,尽显其落寞孤寂。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春景的美好与“好景成担阁”的遗憾对比,突出词人心中的愁绪;以大地回春的生机与“春来总萧索”对比,强化了词人的孤独萧索之感。虚实结合:上片中“杨花糁径樱桃落。绿阴下、晴波燕掠”是实写眼前之景,“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则是虚写,是词人想象中的情景,通过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加深了情感表达。象征:“纸鸢风恶”中的纸鸢象征着词人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孤独无依;“青鸾”象征着离去的爱人或美好事物,寄托了词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失去的无奈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杨花糁径樱桃落​​”:此句以暮春意象开篇,杨花(柳絮)如碎米般洒落小径,樱桃亦零落成泥,构成一幅凋零之景。“糁径”二字既写杨花纷扬的动态,又暗含“铺陈”之意,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樱桃落”则呼应传统诗词中“樱桃落尽春归去”的物候象征,强化了春逝的哀婉氛围。全句通过视觉化的凋零意象,奠定全词“以乐景写哀情”的基调。​​“绿阴下、晴波燕掠​​”:此句转入实景描写:绿荫掩映下,晴空水波中燕子轻掠而过。色彩上,“绿阴”与“晴波”形成明丽对比;动态上,“燕掠”的轻盈反衬出词人凝滞的心境。燕子双飞的自由与词人孤寂形成隐喻性对照,暗含“良辰美景虚设”的怅惘。​​“好景成担阁​​”:“担阁”意为耽搁、虚掷,此句为全词情感转折点。明明是盎然春色,却因“人去”而沦为虚设,呼应上片凋零意象,形成“景与人”的强烈反差。此句化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典故,直指离愁对美好事物的消解作用。​​“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此句虚实结合,追忆往昔:秋千架上佳人背倚的剪影与风姿宛在目前。“风态”既指自然风姿,亦暗喻佳人神态;“宛如昨”以时间错觉强化物是人非之感。秋千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闺怨意象,暗示欢愉时光的短暂与不可追。​​“可惜春来总萧索​​”:下片首句直抒胸臆,以“可惜”总括春景的萧瑟。表面写暮春凋敝,实则隐喻心境荒凉。“总”字强调这种萧索的必然性,将自然时序与情感状态融为一体,体现纳兰词“哀感顽艳”的特质。​​“人瘦损、纸鸢风恶​​”:此句双关抒情:既写纸鸢因风势过猛而失控,亦喻情约难守、人事凋零。“瘦损”呼应上片“担阁”,以身体消瘦映射情思煎熬;“风恶”既指自然风力,亦暗指命运摧折,强化了无力掌控情感的悲怆感。​​“多少芳笺约​​”:“芳笺”指代往昔情书或约定,以具体物象浓缩抽象思念。此句以问句形式追问承诺的虚空,与“青鸟不传云外信”的典故相通,凸显诺言成空的失落感。​​“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结句以神话意象收束全篇:“青鸾”(信使)的离去象征音信断绝,“孤酌”则强化孑然一身的凄凉。末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意境,却更显无解——无人共饮的寂寥直击人心,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阎尔梅《绝贼臣胡谦光》

下一篇:清·叶小鸾《咏画屏美人(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