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髻抛残秋草生":凤髻散乱,枯黄的秋草到处生长,
# 凤髻抛残:谓凤髻散乱。比喻为爱妻逝去,掩埋了。凤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此处借指亡妻。
"高梧湿月冷无声":天上的月亮给人湿润的感觉,好像哭过一般,冰冷没有声息。
# 湿月:湿润之月。形容月亮给人以湿润的感觉。
"当时七夕记深盟":当年每逢七夕之夜,我们都在月下互诉着山盟海誓。
"信得羽衣传钿合":原来相信仙人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
# 钿合:镶有金、银、玉、贝等之首饰合。古代常以之作为表示爱情的信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羽衣:原指鸟羽毛所织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处借指神仙。
"悔教罗袜葬倾城":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
# 倾城:美女之代称,语出《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这里代指亡妻。,罗袜:丝罗织成之袜。此处代指亡妻的遗物。
"人间空唱雨淋铃":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凭吊美好的曾经。
# 雨淋铃:即雨霖铃。唐教坊曲名。据唐郑处诲《唐明皇杂录补遗》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是说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是一首悼亡的词。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抒情。全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借历史典故写爱情幻灭的悲怆,暗含对兴亡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当时七夕记深盟”暗用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长生殿盟誓的典故,昔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约定,与当下的悲剧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爱情幻灭的凄婉。“羽衣传钿合”化用杨贵妃曾以钿合、金钗赠唐玄宗的典故,信物本是情意的见证,此处却反写“信得”背后的落空,强化悔恨之情。“罗袜葬倾城”直指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殒命的历史事件,“倾城”既赞其美貌,亦暗喻红颜薄命的悲剧。“人间空唱雨淋铃”引用唐玄宗入蜀途中闻雨声作《雨淋铃》曲悼念杨贵妃的典故,以“空唱”二字点出昔日悲歌成后世凭吊,将个人情爱悲剧升华为对兴亡无常的慨叹,用典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赋予词作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写景起笔,却字字含情,将“物是人非”的怅惘藏于秋景之中。“凤髻抛残秋草生”:“凤髻”是古代女子的精致发型,象征着昔日的鲜活与美好;“抛残”则暗示发型散乱、无人打理,暗指爱人已逝,再无梳妆的心思或可能。“秋草生”以秋日荒草滋长的萧瑟之景,呼应“凤髻抛残”的衰败感,既写眼前秋景的荒凉,也喻指内心的荒芜与时光的流逝。“高梧湿月冷无声”:“高梧”即高大的梧桐,古典诗词中梧桐常与哀愁相关(如“梧桐更兼细雨”);“湿月”指带露的冷月,月光仿佛被露水打湿,更添凄清;“冷无声”则以环境的寂静与清冷,强化了孤独感,昔日或许有爱人相伴赏月,如今只剩冷月照孤影,连声响都带着寒意。“当时七夕记深盟”:前两句的凄清秋景触发回忆,“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本是爱情的象征;“深盟”则是昔日在七夕许下的深情约定。今昔对比骤然强烈:当年的甜蜜誓言与此刻的秋草冷月形成尖锐反差,将思念的痛推向第一层,回忆越甜,当下越苦。下阕转入抒情,以典故层层递进,将思念中的悔恨、遗憾与无奈推向极致,尽显悼亡之痛的深沉。“信得羽衣传钿合”:“羽衣”化用杨贵妃“霓裳羽衣”的典故,代指昔日爱人的美好;“钿合”是古代男女定情的信物(如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信得”二字藏着过往的执念,曾坚信爱情能如“钿合传情”般长久,信物能承载心意,可如今这“信”已成泡影,只剩空落的回忆。“悔教罗袜葬倾城”:“罗袜”化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或杨贵妃“罗袜生尘”的意象,代指爱人的遗物或身影;“倾城”则以“倾城之貌”代指逝去的爱人。“悔教”二字道尽痛悔:或许是后悔未能留住爱人,或许是遗憾当初未能更珍惜相处的时光,如今只剩“罗袜”等遗物,而“倾城”之人已永逝,这份悔恨无处安放,只能郁结于心。“人间空唱雨淋铃”:“雨淋铃”源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典故,安史之乱中,玄宗逃亡途中闻雨声、铃声,触景生情作《雨淋铃》曲悼念贵妃(《太真外传》载“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此处以“人间空唱”点明:世间的悲伤曲调(如《雨淋铃》)或许能传唱,却无法慰藉这份私人的、刻骨的思念;爱人已逝,所有的悼念与追忆都成“空唱”,只剩无尽的怅惘与孤独。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悲戚的悼亡之作。词中借唐明皇与杨贵妃典故,将对亡妻绵绵无尽的怀念与深邃哀思流畅表达。全词婉丽凄清,无矫揉造作之态,真挚深切令人读罢黯然神伤。
# 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纳兰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即便阴阳相隔,但此情不变,只是独留纳兰公子一人空自怅痛了。
不详学者、纳兰词研究员田萍
下一篇:清·洪亮吉《木兰花慢·太湖纵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