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瑶华岛":雪中的瑶华岛银装素裹,
"云端白玉京":云端的白玉京宛如仙境。
"削成千仞势":它如斧削般拔地而起,千仞高崖气势雄浑,
"高出九重城":直插云霄,超越九重宫阙。
"绣陌回环绕":绣饰的小径曲折环绕,
"红楼宛转迎":朱红的楼阁婉转相迎。
"近天多雨露":因邻近天际,饱受雨露滋养,
"草木每先荣":草木总比别处更早萌发、繁荣。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应制诗,通过描绘景山的雄奇景观与皇家气象,展现了清代皇家园林的恢弘格局与自然人文的交融之美。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把冬天的景山描写得像仙境一样,和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在视觉上形成了对比。
3. 分段赏析
首联“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以“雪里”点明季节特征,“瑶华岛”如美玉般镶嵌在雪色中,先声夺人地勾勒出景山岛屿的纯净与雅致;“云端白玉京”则将景山整体比作云端的玉京仙境,用“云端”“玉京”,赋予景山超凡脱俗的仙气。颔联“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进一步强化景山的高峻。“削成”二字状写山势陡峭如刀削斧劈,“千仞势”以夸张手法极言山之高险;“高出九重城”将景山与京城对比,用“九重城”代指人间繁华,更突出景山凌驾于市井之上的巍峨,画面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颈联“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转向细节描写,由山及周遭。“绣陌”指装饰华美的道路,“回环绕”写出路径的曲折蜿蜒;“红楼”则以鲜艳的色彩点缀其间,“宛转迎”拟人化地赋予楼阁动态,仿佛它们正温柔地迎接游人。这两句由宏观的山势转入微观的人文景观,动静结合,画面更显生动。尾联“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先荣”从自然生态角度收束。“近天”呼应前文“云端”“高出”的高峻,“多雨露”暗合高山气候特征;“草木每先荣”则以因果关系,说明因山高得自然滋养,草木更早萌发、生机盎然。此句不仅丰富了景山的具体样貌,更暗含对自然规律的微妙体悟,赋予景物以生命感。
上一篇:清·乾隆《题郎世宁画马》
下一篇:清·乾隆《淑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