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chūn
shuǐ
tóu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ūn
shuǐ
tóu
chūn
shān
yīng
zuǐ
yān
fēng
xié
bǎi
huā
shí
jié
hǎo
féng
yíng
lián
rén
yǎn
píng
shān
shuì
dēng
xián
qíng
zhěn
cóng
jiào
yùn
niàng
mián
wèi
chūn
hóng
鸿
jiě
huì
xiāng
yìng
chuāng
shū
rén
rén

译文

春天到了,春水泛出了鸭头绿,身上的春衫鲜红得犹如鹦哥的红嘴。看那袅袅的烟丝被春风吹得歪歪斜斜,是那么的娇弱无力。百花盛开,正是情人幽会的好时节,但她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将灯烛移近,追忆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想着那些秘密的话语,头枕着手臂,任凭闲愁的苦味发散开来。任凭孤寂滋味渐渐滋生、积聚。大雁不知避讳此时的相思,偏偏从窗外飞过,却不成“人”字的阵行。

逐句剖析

"春水鸭头":春天到了,春水泛出了鸭头绿,

# 春水:春天的河水。

"春山鹦嘴":身上的春衫鲜红得犹如鹦哥的红嘴。

"烟丝无力风斜倚":看那袅袅的烟丝被春风吹得歪歪斜斜,是那么的娇弱无力。

"百花时节好逢迎":百花盛开,正是情人幽会的好时节,

# 百花:各种花。

"可怜人掩屏山睡":但她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密语移灯":将灯烛移近,追忆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想着那些秘密的话语,

# 密语:秘密的、悄悄的话语。

"闲情枕臂":头枕着手臂,任凭闲愁的苦味发散开来。

# 闲情:闲散的心情。

"从教酝酿孤眠味":任凭孤寂滋味渐渐滋生、积聚。

# 从教:任凭、听凭。

"春鸿不解讳相思":大雁不知避讳此时的相思,

# 不解:不懂,不理解。,春鸿:春天的鸿雁。

"映窗书破人人字":偏偏从窗外飞过,却不成“人”字的阵行。

# 书破:书写错乱,指雁行不成“人”字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春水鸭头》是清代纳兰性德的词。上片绘春景之美,却在结尾凸显“可怜人”的无聊无绪,春景与人物情态形成反差,透露其独自忧伤;下片先写闺房绮旎,后陡然转折,过往美好成今日孤眠滋味的铺垫。全词前景后情,转折巧妙,层层深入,富有感发魅力,借景与情的交织,传递出细腻复杂的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十四年(1675年),纳兰性德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二人性格契合,婚后伉俪情深。然而天不假年,仅三年后,卢氏便因病骤然离世。痛失爱侣的纳兰性德,词集中留下诸多饱含伤感的悼亡之作,这首《踏莎行・春水鸭头》,便创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后,藏着他对亡妻的深切追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借春日美景,展现女子等不到良人、独尝孤单的情态,叹韶华易逝,抒发对逝去欢情的追念与孤寂愁苦、思念幽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词中以“春水泛绿、满山花红、百花盛开”的明媚春景(乐景),衬“女子掩屏孤眠、烦怨愁苦”的哀伤(哀情)。如春日踏青好时节,众人享浪漫春光,女子却独守空闺、难遣相思,借美好春景与孤寂心境的强烈反差,凸显思妇盼归不得的幽怨。虚实结合:“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为虚写,追忆往昔与爱人的甜蜜亲昵;“孤眠不起、归鸿乱影”是实写,刻画当下独处的孤寂。往昔温馨与现实愁苦交织,虚实相生间,拓宽时空维度,深刻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思念之苦。借景抒情:借“柳絮飞舞、春河开冻、归鸿啼叫”等春景,融入女子的孤寂、相思与烦怨。如归鸿飞过映窗,以鸿影凌乱写女子心绪烦乱,将抽象情思寄托于具体景物,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贴合古典诗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韵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借春日乐景与孤寂之人的反差,埋下思念伏笔。开篇“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接连以新奇比喻勾勒春日画卷:春水仿若刚被浸染的鸭头之色,澄澈又带着鲜嫩的碧,生动摹写出春水的温润色泽;春山恰似鹦鸟尖尖的喙,将山峦的俏丽形态精准捕捉,让静态山水有了灵动俏皮感。而那如烟柳丝,在微风里“无力”“斜倚”,拟人化的描摹,把春日午后慵懒、柔美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仿佛时间都在此刻慢下来,连风都沾染上缱绻的意味。“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笔锋陡然一转。百花盛开的时节,本应是人间最宜相聚欢会、共赏芳菲的时刻,可词中“可怜人”却独自掩着屏风,在一片春色里沉沉睡去。以繁花簇拥的热闹春景,衬出人物的孤寂沉睡,强烈的反差如同一记重锤,敲出主人公在美好春日里的落寞与哀伤,也悄然暗示出,这份孤寂背后,是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往昔同赏春景的人已不在,再美的春色,也只剩形单影只的寂寥。下片则深入往昔与当下的交织,把思念熬成孤眠的苦涩。“密语移灯,闲情枕臂”,短短八字,精准定格往昔夫妻间的亲昵片段:或许是夜深人静时,两人轻移灯烛,在暖黄光晕里说着只有彼此懂的悄悄话;又或是闲适午后,相互依偎,枕着爱人的臂弯,在温柔里沉醉。这些简洁却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藏着往昔岁月里的浓情蜜意,可如今,却成了刺痛当下的“温柔刀”,为后文写孤苦做足铺垫。“从教酝酿孤眠味”,“从教”是任凭之意,往昔的甜蜜有多浓,此刻孤眠的苦涩就有多深。“酝酿”二字用得极妙,把孤寂滋味比作一坛慢慢发酵的酒,在一个个漫漫长夜里,在对亡妻的思念里,一点点累积、沉淀,直至苦涩浸透整个生活,生动展现出孤寂如影随形、缓缓侵蚀内心的过程。“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以春鸿之景收束全篇,写得含蓄又深沉。春鸿从天际飞过,不懂人间避讳“相思”之苦,它们自在翱翔,在窗上留下的影子,竟像“人人”字。这看似无意的自然之景,实则藏着词人无尽的情思——春鸿的“人人”影,恰似他对亡妻的思念,虽无形却萦绕心间,借春鸿传情,将相思融入自然,让思念在景中静静流淌,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人不解欣赏大好春光,偏偏掩屏独唾。原来是春色撩动了春情,使她陷入相思的苦闷之中。此作写春景如画,摹春怨如见,清丽凄婉。这是纳兰词的当行本色。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蒋士铨《远游·二首选一》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十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