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chū
sài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jīn
shān
dìng
huà
jiǎo
shēng
zhōng
pín
lái
mǎn
huāng
liáng
shuí
西
fēng
chuī
lǎo
dān
fēng
shù
cóng
lái
yōu
yuàn
yīng
shù
tiě
jīn
qīng
zhǒng
huáng
hūn
wǎng
qíng
shēn
shēn
shēn
shān
zhào
shēn
qiū

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满腹幽情情深几许?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

逐句剖析

"今古河山无定据":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

# 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画角声中":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

#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牧马频来去":战马驰骋来来去去。

# 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

"满目荒凉谁可语":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

# 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西风吹老丹枫树":只有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

# 从来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从来,一作“从前”。

"铁马金戈":金戈铁马之地,

# 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

"青冢黄昏路":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

# 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一往情深深几许":满腹幽情情深几许?

# 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深山夕照深秋雨":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出塞》是清代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属边塞军旅题材。该词借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纳兰性德以细腻笔触,将塞外荒凉之景与深沉情感相融合,展现历史沧桑感。词中既有对古战场荒凉的刻画,又有对历史往事的追忆。其艺术风格刚健中含婀娜,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雄浑悲壮。在清代词坛,此词体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创作视角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历史与家国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时年二十八岁。当时他侍从康熙帝出塞,目睹塞外古战场,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与和亲等事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此词以抒发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蝶恋花・出塞》是一首词,题材为边塞军旅。词的上片写景,描绘塞外古战场荒凉景象,“今古河山无定据”以议论开篇,奠定历史沧桑感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勾勒塞外日常画面,“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则尽显塞外孤寂。下片抒情,“从前幽怨应无数”直接抒发对历史上战争与和亲等带来的幽怨感慨,“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概括战与和两种历史现象,“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以景结情,将对历史与家国的深情融入到深山秋雨的画面中,传达出历史的厚重与个人情感的深沉。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塞外画角声、牧马、荒凉景象、老丹枫树等景物,营造出荒凉孤寂氛围,自然地融入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之情;下片“深山夕照深秋雨”以景结情,将深沉情感寓于景中,含蓄蕴藉。议论:开篇“今古河山无定据”,纳兰性德便以议论起笔,站在历史长河的宏观视角,一语道破古往今来山河归属的不确定性。这一议论打破常规,直接引发对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奠定全词基调。“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词人面对塞外荒凉,再次发出议论,借无人倾诉孤寂,质问时代与历史,深刻反思战争对山河的破坏,尽显对世事的忧思。用典:“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巧用“青冢”典故,指代王昭君墓。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悲剧,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无奈与伤痛。词人将战争场景与青冢凄凉画面并置,借古讽今,批判当下塞外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也融入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苍生的悲悯,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引发读者对和平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上片“今古河山无定据”起笔以议论开篇,从时间维度上指出山河归属无定,朝代兴亡更迭频繁,给人以历史纵深感,奠定全词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塞外画角声声、战马频繁往来的画面,勾勒出塞外特有的景象,在动态中展现出一种荒凉之感。“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进一步渲染荒凉氛围,词人面对满目荒凉之景,无人可语,孤独寂寥之感油然而生,而西风吹老的丹枫树,更增添了岁月流逝、历史沧桑的意味。下片“从前幽怨应无数”承上启下,由景入情,直接抒发对历史上诸多事件的幽怨感慨,引发读者对历史往事的联想。“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运用典故,“铁马金戈”指代战争,“青冢”关联王昭君和亲故事,代表和亲,二者概括了历史上为争夺江山而采取的战与和两种方式,揭示历史的复杂性。“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以设问和景语作结,词人自问对历史、对家国的深情有多深,然后以深山、夕照、秋雨的画面作答,将深情寓于景中,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蕴藉。

4. 作品点评

《蝶恋花・出塞》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语言凝练自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塞外景象与深沉情感。意境营造雄浑悲壮,将塞外风光与历史兴衰、个人感慨相融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在情感表达上,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运用娴熟,既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着个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从题材上看,作为边塞军旅词,它突破了一般边塞词单纯描写风光或征战的局限,深入探讨历史兴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此词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历史、家国的深刻思考,对研究清代词坛及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通体俱佳。唯换头“从前幽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

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词话》

# 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了。

现代严迪昌《清词史》

# 看出兴亡。

现代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蒲松龄《促织》

下一篇:清·屈大均《秣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