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翻乐府凄凉曲":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 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风也萧萧":风萧萧肃肃,
"雨也萧萧":雨潇潇洒洒,
"瘦尽灯花又一宵":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 瘦尽灯花又一宵: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瘦尽:短瘦。一宵:一夜。
"不知何事萦怀抱":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
# 萦怀抱:萦绕在心。
"醒也无聊":醒时无聊难耐,
# 无聊:无聊难耐。
"醉也无聊":醉时也一样无聊难耐,
"梦也何曾到谢桥":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 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情词。通过描写萧萧风雨夜、孤灯瘦尽等景象,以及“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词人对情人的深切怀念与相思之苦,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首句“谁翻乐府凄凉曲?”以问句起笔,看似简单直白,却蕴含着词人内心如波涛般汹涌的愁绪。究竟是谁在演奏那凄凉的乐府曲调,引发了词人的相思之情。紧接着“风也萧萧,雨也萧萧”,通过对风雨声的描写,运用叠词增强了凄凉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仿佛那凄凉的歌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生悲戚。“瘦尽灯花又一宵”,细致地刻画了词人在孤灯陪伴下彻夜未眠的情景。古人的烛火多由羊油制成,烛芯燃烧时会有爆裂声如烟火,这里的“灯花”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词汇,增添了词的美感,更生动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词人因相思而神伤,如同燃烧的灯芯,在漫漫长夜中渐渐耗尽,表现出相思的持久与深沉,模模糊糊却又持续不断。“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起句“不知何事萦怀抱”,词人陷入深深的思念中,却难以说清究竟是什么事情牵绊着自己的思绪,进一步体现出相思的迷茫与痛苦。“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直白地写出了词人无论清醒还是沉醉,都无法摆脱这份凄凉的心境,突出了相思带来的无尽苦闷与孤寂。最后“梦也何曾到谢桥”,为全词收笔之句。前文营造的相思氛围让读者好奇令词人如此凄苦无聊的女子究竟是谁,此句似乎在隐隐透露答案。“谢桥”可能关联着某位女子,词人连在梦中都难以与她相会,更强化了相思而不得见的无奈与哀伤,将词人的相思之苦推向高潮。
3. 作品点评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上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凄凉氛围,下片直抒胸臆展现内心的孤寂与无奈。“瘦”字精妙,既写灯花燃尽,又暗喻人因相思而消瘦,尽显神韵。全词凄凉缠绵,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将相思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 哀婉沉着。
清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 凄凄切切,不忍卒读。
清晚清词家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五
# 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期。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不知怎的,变得坐立不安,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无聊赖的意绪。上片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哀怨动人。梁启超认为此词有“时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此说不无道理.可资参考。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戊《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大须《暮雪》
下一篇:清·乐钧《世无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