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舍凌波肌似雪":她于水边轻盈而行,肌肤如雪般莹润,
# 肌似雪:形容少女的肌肤细嫩洁白。,乌舍:女神名,形容少女美丽的容貌。
"亲持红叶索题诗":亲手捧着红叶,向我索求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回赠你一钵饱含无奈的泪水,
# 钵:僧人所用的食器,为向人乞食之用。,卿:对女子的爱称。
"恨不相逢未剃时":只恨未能在剃度之前与你相遇。
# 剃:指削发出家为僧。
"春雨楼头尺八箫":春雨中楼头传来尺八箫声,
"何时归看浙江潮":何时才能归乡去看浙江的潮水?
"芒鞋破钵无人识":脚穿草鞋,手持破钵,无人认得我,
"踏过樱花第几桥":在樱花纷飞中,已踏过第几座桥?
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
苏曼殊(1884~1918),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为僧,法号曼殊,世称曼殊上人。祖籍广东香山(今属珠海)。母亲为日本人,生于横滨。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回国后任报刊编辑、翻译及安庆高等学堂教职,常在报刊发表创作和译作。后于惠州出家为僧。苏曼殊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其诗擅长七绝,多表现感伤情调。小说多写男女爱情悲剧,表现反封建主题,充满感伤主义色彩,文笔明洁隽逸,曲折动人,对“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燕子龛诗》、小说《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译有雨果的《悲惨世界》《拜伦诗选》。后人辑有《苏曼殊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情与身世飘零题材的七言绝句组诗,借神女般的佳人形象、红叶题诗的浪漫场景、春雨中的尺八箫声、芒鞋破钵的僧者行迹、绚烂而短暂的樱花等景象,写出了诗人身为“情僧”面对爱情时的矛盾与无奈,以及作为“诗僧”漂泊异乡的孤寂愁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乌舍”比喻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借印度传说中神女的轻盈身姿与绝世容颜,极写其美好形象;以“樱花”比喻短暂的生命,樱花绚烂却易凋零,暗合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亦烘托自身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双关:“春雨”既指现实中飘落的春日细雨,营造迷蒙凄婉的氛围,又暗指尺八所吹奏的曲名《春雨》,箫声与雨景交融,双关手法让自然景象与音乐意境相互呼应,倍增乡愁与怅惘的抒情厚度。
3. 分段赏析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首句以印度神女“乌舍”喻指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极写其步履轻盈如凌波踏浪,肌肤莹润若冬雪映辉,笔触间尽是对佳人风姿的赞叹。“亲持红叶”的细节,既暗合唐代“红叶题诗”的爱情典故,又以红叶的热烈象征百助主动表露的情愫——她捧来红叶索求题诗,既是爱慕诗人的才思,亦暗含以诗传情的深意,画面中洋溢着青春少女的纯真与炽烈。“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诗人以“一钵”极言泪水之多,却称其“无情”,实则是强抑深情的无奈之语。佛门戒律与凡心爱恋的冲突在此爆发:他明知对方情意,却因剃度出家而无法回应,只能将满腔悲怆化作泪水回赠。“恨不相逢未剃时”化用唐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句式,将“未嫁”改为“未剃”,一字之易便将个人身世的悲剧性推向高潮——不是缘浅,而是身为僧人已失爱的资格,这份迟来的相遇,终成刻骨铭心的遗憾。“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次章以“春雨”“楼头”“尺八箫”构建三重凄迷意象:细雨迷蒙中,日本传统乐器尺八的呜咽声自楼头传来,箫声《春雨》与现实雨景交融,形成双重愁绪。“浙江潮”既是诗人对故国钱塘江潮的乡思寄托,亦隐喻国内奔涌的革命浪潮,箫声触发的不仅是地域之愁,更是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将个人怅惘与时代背景悄然勾连。“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诗人以“芒鞋破钵”自绘僧者装束,足蹬草鞋、手捧破钵的漂泊形象跃然纸上,“无人识”三字道尽出家后被世俗遗忘的孤独。“樱花桥”的意象极具日本风情,却以“第几桥”的疑问消解了樱花的绚烂——漫天飘落的樱花如生命短暂的隐喻,诗人在花雨中独行,不知踏过多少桥,亦不知归宿何方,将身世飘零之感与对生命无常的哲思,融入这如梦似幻的画面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清丽笔触熔铸情、佛、愁、旅于一炉,在浪漫与沧桑的交织中,塑造出一个才情卓绝又身世飘零的诗僧形象,其文字如樱花般绚烂而短暂,却在近代诗坛留下了极具个人色彩的凄美绝响。
上一篇:清·施闰章《江月·十月晴江月》
下一篇:清·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