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阴深处马蹄骄":柳荫深处,一行行马蹄印,
# 马蹄骄:形容马行矫健轻捷。
"无际银沙逐退潮":无边无际的白沙追逐着退去的潮水。
"茅店冰旗直市近":距离市集不远的草屋茅店的旗帜在风中招摇,
# 冰旗:茅店里挑出的标志卖冰的旗子。在曼殊的诗里,经常出现这类有异于传统诗歌的“日本意象”,如“绝岛”“番茶”“尺八”等。
"满山红叶女郎樵":漫山的红叶中,有女子在砍柴。
# 樵:樵采。此指收集落叶。
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
苏曼殊(1884~1918),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为僧,法号曼殊,世称曼殊上人。祖籍广东香山(今属珠海)。母亲为日本人,生于横滨。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回国后任报刊编辑、翻译及安庆高等学堂教职,常在报刊发表创作和译作。后于惠州出家为僧。苏曼殊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其诗擅长七绝,多表现感伤情调。小说多写男女爱情悲剧,表现反封建主题,充满感伤主义色彩,文笔明洁隽逸,曲折动人,对“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燕子龛诗》、小说《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译有雨果的《悲惨世界》《拜伦诗选》。后人辑有《苏曼殊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歌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柳林深处骏马行进、银沙逐浪、茅店酒旗、红叶樵女等景象,营造出清新明快、充满生机的秋日田园意境。
2. 写作手法
通感:“柳阴深处马蹄骄”以听觉引发对骏马奔腾姿态的联想,“无际银沙逐浪潮”从视觉描写却仿佛能让人听见浪潮涌动之声,打破感官界限,实现听觉与视觉的交融互通。白描:诗人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如“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不加修饰地勾勒出茅店、冰旗、红叶、樵女等意象,自然呈现出蒲田市郊的风光与生活场景。动静结合:“柳阴深处马蹄骄”中马蹄的动态打破柳阴的静谧,“无际银沙逐浪潮”里银沙为静、浪潮为动,“满山红叶女郎樵”中红叶静美、女郎樵采为动,动静交织,画面鲜活生动。化用:苏轼《西江月》“障泥未解玉骢骄”通过“玉骢骄”直接描绘骏马的骄纵姿态,展现马的神骏。而《过蒲田》中“柳阴深处马蹄骄”化用此句,改变描写视角,不再直接刻画马的外形与神态,而是将关注点聚焦于“马蹄”,从听觉角度出发,以柳阴深处传来的马蹄声,让读者在声音的想象中感受到马行进时的矫健轻快,既保留了原句中马的灵动神韵,又以独特的听觉描写赋予诗句全新的表现角度与丰富内涵。
3. 分段赏析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浪潮”两句展现出一路海滨景色。上句从苏轼《西江月》“障泥未解玉骢骄”化出,诗人不说马骄而说“马蹄骄”,通过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听闻马蹄之声从柳阴深处传来,虽未直接描绘马的姿态,却已令人感受到一种欢快可喜的氛围。下句则呈现视觉印象,描绘海水正在退潮时,白沙上留下层层退潮的痕迹,仿佛在一步步追逐着远去的浪潮,生动展现出海潮雄浑壮阔的气势。这句写视觉,却巧妙地让读者如闻潮声;与上句写听觉,却使人仿佛看见骏马奔腾的模样一样,产生了通觉效果。“银沙”比“白沙”在词采上更显华贵,而且生动地表现出沙滩洁白耀眼、光芒闪烁的样子。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人的行走,但字里行间已暗含有人沿着柳阴,渐渐走近海滨,蒲田也在眼前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茅店冰旗知市近”一句,勾勒出市郊的独特景致。这里的异国风味由“冰旗”二字营造而出,冰旗是冷饮店的标志,而冷饮正是苏曼殊的嗜好,据郑逸梅《南社丛谈》记载,“(苏曼殊)尝在日本,一日饮冰五六斤,晚上不能动,明天饮冰如故”。在中国古代,除寒食节外,一般忌冷食,所以并无冷饮店和冰旗。诗人特意描写“冰旗”,巧妙地暗示出当地特有的风俗,引发读者的好奇与兴趣,仿佛带领读者一同走近蒲田市集,感受异乡的别样风情。“满山红叶女郎樵”一句,构建出一幅极具美感的画面。若写作“满山红叶女郎拾”或“女郎拾叶作柴烧”,韵味全无。而“樵”字本意为打柴,通常是男子的营生,且一般与树枝树干相关,与拾叶看似并无关联。但诗人以“女郎樵”来描述拾叶为燃料的女子,用词新奇有趣,充满奇趣。“满山红叶女郎樵”远远超出它所表现的实际生活内容,成为一幅充满强烈美感的图画。傍海的一片枫林之中,漫山遍野的红叶与砍柴的女郎相互映衬,红叶是秋意的象征,而女郎则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诗句更多地指向美即形式,而非真即内容。“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所创造的意境美,丝毫不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差劲。虽然诗中没有写诗人停步,但读者可以想象诗人已不自觉地停下脚步,陶醉于眼前美景,红叶之美以及女郎的青春之美尽在言外。
4. 作品点评
在近代诗人中,苏曼殊尤以七绝见长。其绝句风格清新俊逸、诗意盎然,风调近似晚唐杜牧,内容却独具新意。《过蒲田》一诗,凭借浓郁的异国情调脱颖而出,在语言运用与意境营造上均展现出独特的创造性。
# 本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初秋郊游图。这幅图随行踪而展开,层次清楚,明快而又形象,十分可观。
近代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理事马以君《苏曼殊诗集》
# 只是途中的一瞬,却写得诗中有画,饶有情趣,流露出作者心头无限的喜悦。作者善画,深通画理,在此诗中充分显出他诗画兼长的艺术功力。他运用绘画上色彩和光线的对比手法,创造出一幅明丽的秋野郊行图。
不详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罗锡诗《近代诗文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沈德潜《夜月渡江》
下一篇:清·王良谷《环山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