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引梦记朦胧":孤灯牵引我进入朦胧的梦境,
"风雨邻庵夜半钟":风雨中,邻庵的钟声在夜半响起。
"我再来时人已去":我再次来到这里,那个人却已经离开,
"涉江谁为采芙蓉":如今还有谁会涉过江水去为我采摘芙蓉花呢?
# 芙蓉:莲花的别名。
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
苏曼殊(1884~1918),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为僧,法号曼殊,世称曼殊上人。祖籍广东香山(今属珠海)。母亲为日本人,生于横滨。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回国后任报刊编辑、翻译及安庆高等学堂教职,常在报刊发表创作和译作。后于惠州出家为僧。苏曼殊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其诗擅长七绝,多表现感伤情调。小说多写男女爱情悲剧,表现反封建主题,充满感伤主义色彩,文笔明洁隽逸,曲折动人,对“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燕子龛诗》、小说《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译有雨果的《悲惨世界》《拜伦诗选》。后人辑有《苏曼殊全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以写景起笔,营造出幽微凄清的氛围。“孤灯引梦”描绘出一盏孤灯牵引着模糊的梦境,既写梦境的朦胧,也暗示记忆的依稀——曾经在若松町的经历,已如梦境般难以清晰追忆。“风雨邻庵夜半钟”则将场景从虚境拉向实感:风雨交加的夜晚,邻近庵堂的钟声在夜半时分传来。风雨的凄冷、钟声的悠远,以声衬静,既点明环境的孤寂,又暗合“夜半”时分易生的愁绪,为后文的感慨铺垫了低沉的基调。两句通过“孤灯”“风雨”“钟声”等意象,将主观的情思融入客观景物,不着“愁”字而愁绪自现。后两句“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转入抒情,直抒胸臆又暗含典故,将“过故地”的感慨推向深处。“我再来时人已去”一句,以“再来”与“人去”的对比,点出核心的失落——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若松町是诗人曾旅居之地,“人已去”既可能指昔日相识者的离去,也暗含一段往事的终结,直白中见沉痛。“涉江谁为采芙蓉”化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的典故。古诗中“采芙蓉”本为赠予思念之人,此处反用其意:如今诗人重返此地,却无人像当年那样为他采撷芙蓉,无人再续往日情谊。“谁为”二字以设问收束,将无人相伴的孤独、物是人非的怅惘化作悠长的余韵,含蓄而深沉。
上一篇:清·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下一篇:清·龚自珍《夜坐(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