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bìng
huà
liú
bié
tāng
guó
èr
shǒu

朝代:清作者:苏曼殊浏览量:3
dǎo
hǎi
lián
qín
máng
máng
yān
shuǐ
zhuó
shēn
guó
mín
fèn
yīng
xióng
lèi
shàng
jiāo
xiāo
zèng
rén
hǎi
tiān
lóng
zhàn
xuè
xuán
huáng
cháng
lǎn
huāng
shuǐ
xiāo
xiāo
rén
tiān
míng
yuè
bái
shuāng

译文

像鲁仲连那样宁愿蹈海也不尊奉秦国称帝,茫茫烟水之中容留着我这漂泊之身。国民怀着孤独的愤慨,英雄留下伤心的泪水,洒在鲛绡上赠给老朋友。海上天空如群龙激战,鲜血染得天地玄黄,披散着头发放声长歌,面对辽阔荒远之境。如同易水岸边风声萧萧,我也要离去了,满天的明月洁白得如同霜雪。

逐句剖析

"蹈海鲁连不帝秦":像鲁仲连那样宁愿蹈海也不尊奉秦国称帝,

# 蹈海鲁连不帝秦: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常周游各国。一次他到赵国游历,正碰上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国使者新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坚决反对,并表示,如秦国“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这里是借来表达他不愿为清王朝之民。著:同“着”,安置,寄托。

"茫茫烟水著浮身":茫茫烟水之中容留着我这漂泊之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国民怀着孤独的愤慨,英雄留下伤心的泪水,

# 孤愤:本系《韩非子》篇名,此指孤寂的悲愤。

"洒上鲛绡赠故人":洒在鲛绡上赠给老朋友。

# 故人:老朋友,此指汤国顿。,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述异志》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馀金。以为服,入水不濡。”此指绘有画的生绢。

"海天龙战血玄黄":海上天空如群龙激战,鲜血染得天地玄黄,

# 海天龙战血玄黄:《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用此典,借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悲惨局面。龙战,群雄并峙,互相争夺,此喻列强侵略中国。血玄黄:血色驳杂。

"披发长歌览大荒":披散着头发放声长歌,面对辽阔荒远之境。

# 披发长歌览大荒: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曼殊由此变化而来,用以抒发诗人无边的哀愁。披发:披散着头发。长歌:放声高歌,即“长歌当哭”之意。览大荒:四望神州大地。大荒,广野,极言其旷远。

"易水萧萧人去也":如同易水岸边风声萧萧,我也要离去了,

# 易水萧萧人去也:荆轲至易水上曾有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诗人以荆轲自喻,借以表示他归国反清的决心。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萧萧:形容风声。人:指荆轲。此处为诗人自喻。

"一天明月白如霜":满天的明月洁白得如同霜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是清代苏曼殊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主题围绕送别友人,借古喻今表达爱国情怀与悲愤之情。多处用典,如“蹈海鲁连不帝秦”“易水萧萧人去也”,借鲁仲连不向强秦屈服及荆轲易水送别典故,强化情感。第一首诗以鲁连自比,抒发国民孤愤,将英雄泪洒于鲛绡赠友,凸显与友人深情及自身的忧国情怀;第二首诗描绘海天龙战的壮烈,以荆轲离去之景烘托,借明月营造清冷氛围。作品以豪迈风格,借典故与壮阔景象,展现苏曼殊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惜别,又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其忧国忧民与重情重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

苏曼殊(1884~1918),近代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为僧,法号曼殊,世称曼殊上人。祖籍广东香山(今属珠海)。母亲为日本人,生于横滨。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回国后任报刊编辑、翻译及安庆高等学堂教职,常在报刊发表创作和译作。后于惠州出家为僧。苏曼殊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其诗擅长七绝,多表现感伤情调。小说多写男女爱情悲剧,表现反封建主题,充满感伤主义色彩,文笔明洁隽逸,曲折动人,对“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燕子龛诗》、小说《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译有雨果的《悲惨世界》《拜伦诗选》。后人辑有《苏曼殊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由苏曼殊创作。1903年,时年二十岁的苏曼殊即将离日本归国,汤国顿(汤睿)是他居留日本时的好友,为留别汤国顿,苏曼殊写下这两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送别诗。描绘了国家面临任人宰割危机的时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前途命运的担忧,借与友人汤国顿留别,将国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恨及自身热泪融入画作相赠,同时抒发了归国后继续参加革命活动的壮志豪情,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与高远抱负。

2. 写作手法

用典:“蹈海鲁连不帝秦”一句,巧用鲁仲连的典故。公元前258年秦国围困赵国邯郸,魏王派人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劝阻,并表示若秦统治天下,自己将蹈东海而死,亦不忍为民。作者在此以鲁仲连自比,表明自己如鲁仲连般坚决不向强权屈服,抒发反清斗争的决心和豪情。借景抒情:“茫茫烟水着浮身”,借“茫茫烟水”之景,以烟水的浩瀚无垠,烘托自身如“浮身”般的飘零之感,表达出因时局动荡不安而产生的痛楚心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蹈海鲁连不帝秦”,此句巧用鲁仲连的典故。战国时,秦国围困赵国邯郸,魏王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坚决劝阻,并誓言若秦统治天下,便蹈东海而死。诗人以鲁仲连自比,开篇便直入主题,借典表明自己坚决不向强权屈服的志向,起笔不凡,未先言惜别,而是将历史故事巧妙融入言志抒情中。“茫茫烟水着浮身”,由历史过渡到现实,借“茫茫烟水”描绘出宇宙的浩瀚无垠,以“浮身”比喻自己只身飘零。时局动荡不安,在这偌大的天地间,诗人深感渺茫、漂泊与孤单,流露出青年知识分子飘零的身世与辛酸苦楚。“国民孤愤英雄泪”,笔锋陡然一转,直抒胸臆。诗人以“国民”自称,体现出忧国忧民之心,以“英雄”作比,彰显反清斗争的决心,极写因国家受难而郁积于胸的孤愤之情。“洒上鲛绡赠故人”,承接上句,表明诗人将这满腔的孤愤与泪水凝聚于笔端,融入诗画,赠送给友人。虽为留别之作,却更着重于抒发对国事的深切关注,而非单纯的离别之情。第二首诗,“海天龙战血玄黄”,描绘出一幅战争频仍、局势惨烈的画面,“龙战血玄黄”化用《易经》典故,渲染出国家处于危亡之际的悲壮氛围,体现出诗人虽身处异域,却时刻心系祖国的情怀。“披发长歌揽大荒”,进一步展现出在这艰难时世下,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忧虑,只能以披发长歌的方式,面对广袤荒芜的天地,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易水萧萧人去也”,巧妙借用荆轲刺秦王,在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明知前路艰险,却毅然前往,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如同荆轲一般,将踏上艰难而悲壮的革命征程,即便前路茫茫,也毫不退缩。“一天明月白如霜”,以景语作结,描绘出天空中明月洁白如霜的景象。此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景中含情,情中蕴景,余味深长。既饱含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融入了对未来革命事业的复杂心境,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与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一)》

下一篇:清·顾贞观《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