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银河迢递":盼望着银河的出现,
# 盼银河迢递:“盼银河”三句:此三句是说盼望着高远的天河出现,入夜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迢递,高远貌。
"惊入夜、转清商":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
#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乍西园蝴蝶":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
# 乍西园蝴蝶:“乍西园”三句:这三句是说秋风乍起,园中蜂飞蝶舞,一片凄凉之景象。亦暗喻仕途之炎凉变幻。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轻翻麝粉":轻盈地扇动翅膀,抖落的麝粉四处飘散,
#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暗惹蜂黄":不经意间又惊扰了黄蜂。
#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炎凉":是暖是寒。
# 炎凉:是暖是寒。炎,热。凉,冷。
"等闲瞥眼":不过是在不经意的一瞥之间就发生了变化,
# 等闲瞥眼:“等闲”二句:意谓入秋夜雨本来是为等闲之事,但今夜那丝丝点点之声却令人搅断寸寸柔肠。
"甚丝丝点点搅柔肠":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
"应是登临送客":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
"别离滋味重尝":又一次品尝到了离别的苦涩滋味。
"疑将":仿佛是。
#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悬溜泄鸣琴。”
"水墨画疏窗":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
#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孤影澹潇湘":孤独的身影映在窗前,更添几分孤寂落寞之感。
#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澹:一作“淡”。
"倩一叶高梧":真想请那一片高大的梧桐叶,
# 倩:倚近、靠近。
"半条残烛":半条将尽的残烛,
"做尽商量":与我仔细思量商量。
#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娇·老人用僧仲殊韵咏荷花横披谨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
"荷裳":荷叶。
#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被风暗剪":已经被秋风吹残,
"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不禁想问,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
"从此羁愁万叠":从此以后,这羁旅的愁绪重重叠叠,
# 从此羁愁万叠:“从此”二句:意谓你将上路远行,从此以后旅途劳顿,离忧恼人,当梦醒的时候,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了。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梦回分付啼螀":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 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表达了词人在立秋夜雨之际送别好友梁汾时,对聚少离多的感慨、难分难舍的情谊,以及对好友远行后照顾好自己、如期归来的殷切期盼,营造出悲凉凄切的离别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盼银河迢递,惊入夜”,“盼”与“惊”形成对比,“盼”字饱含对相聚的期待,憧憬美好;“惊”字凸显秋雨突至的意外,心情从期盼急转失落,强烈反差中尽显离别的猝不及防,突出词人内心的怅惘。下片中昔日晴朗温暖与当下风雨交加对比,以气候的变化无常,映衬离人内心的慌乱与哀愁。
3. 分段赏析
上片,纳兰性德毫不迂回,开篇径直道出与好友聚少离多的无奈现实,正因如此,离别时分,二人心中的眷恋与不舍如汹涌潮水,愈发汹涌难抑。起始“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那“盼”字仿若熠熠星辰,满溢着他与友人对相聚的炽热期许,想象着共赏星河璀璨,畅叙幽情。怎奈天公不作美,“惊”字恰似一道凌厉闪电,划破美好憧憬,秋雨裹挟着凉意,在入夜时分呼啸而至。期盼瞬间破碎,心情仿若高空坠物,直直跌入失落的深渊。紧接着,“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雨来得毫无征兆,如猛兽突袭。刹那间,西园仿若炸开了锅,蝴蝶惊恐万分,振翅乱飞,细腻的麝粉簌簌飘落,无辜的小蜜蜂也被殃及,嗡嗡乱撞。园中一片慌乱,鲜明映照出气候的变幻莫测,前一刻还是暖阳和煦,转瞬便风雨交加、寒意袭人。雨丝仿若绵延的愁绪,淅淅沥沥,无休无止,滴滴答答敲打着心房,丝丝缕缕缠绕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至此,纳兰一直隐忍的离伤再也按捺不住,如决堤洪水,奔涌而出。最后“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直白点明送友远行,一个“重”字,宛如千斤巨石,压得人心沉甸甸的,饱含着对命运捉弄的无奈与怨怼,再度承受相思离别的苦涩,令人揪心。下片,词人笔锋陡然一转,温情暖意扑面而来。他满怀关切地叮嘱好友,在外漂泊,定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莫要让牵挂的人忧心,还心心念念盼着好友在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如约归来。开篇“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空灵悠远、仿若淡墨晕染的画卷。夜雨轻轻洒落疏窗,那雨痕恰似技艺高超的画师,精心勾勒出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自古以来就是离愁别绪的化身,承载着无数离人的哀怨,在此处,无疑是纳兰深沉心事的最佳寄托,仿若将一腔愁情都融入这朦胧雨景之中。随后,“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纳兰言辞委婉,仿若与老友轻声低语。窗外,夜雨拍打着高大的梧桐,发出簌簌声响;屋内,摇曳的残烛泪迹斑斑,仿若在暗自垂泣。这般景象,怎不让人心生哀愁?故而纳兰恳请梧桐与灯烛,能否稍稍体谅,莫要在这揪心时刻,再肆意撩拨人的心弦,徒增伤感。“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入秋的荷塘,早已褪去昔日的旖旎风光,荷叶残破,在风中瑟瑟发抖,仿若被无形的利刃悄悄裁剪。这般萧条景致,恰似李商隐笔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落寞,更添几分凄清孤寂。直至收尾“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词人终于将“送别”二字明明白白地写在词面上,“雨夜”“寒蝉”仿若两大画师,浓墨重彩地渲染出离别氛围,让人仿若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离别后的愁绪仿若汹涌海浪,层层叠叠,绵绵无尽,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般揪心话语置于词末,那惜别之意、眷恋之情如四溢的酒香,弥漫在字里行间,久久不散,令读者也不禁为之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篇围绕“立秋”“夜雨”展开,从立秋的草木、凉风起笔,引入夜雨。借夜雨敲打窗棂、树叶之声,层层烘托,细密深透地营造出离别氛围,让悲凉凄切之情直沁人心。
# 此词为送别之作。全词直写离别,恰如靖蜓点水点到即止。更多的是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秋风秋雨,疏影残烛,营造离别的氛围,映衬感伤的心境。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上一篇: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
下一篇:清·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