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màn
·
·
qiū
sòng
liáng
fén
nán
xí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pàn
yín
tiáo
jīng
zhuǎn
qīng
shāng
zhà
西
yuán
dié
qīng
fān
shè
fěn
àn
fēng
huáng
yán
liáng
děng
xián
piē
yǎn
shèn
diǎn
diǎn
jiǎo
róu
cháng
yīng
shì
dēng
lín
sòng
bié
wèi
chóng
cháng
jiāng
shuǐ
huà
shū
chuāng
yǐng
dàn
xiāo
xiāng
qiàn
gāo
bàn
tiáo
cán
zhú
zuò
jìn
shāng
liáng
cháng
bèi
fēng
àn
jiǎn
wèn
jīn
xiāo
shuí
gài
yuān
yāng
cóng
chóu
wàn
dié
mèng
huí
fēn
jiāng

译文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轻盈地扇动翅膀,抖落的麝粉四处飘散,不经意间又惊扰了黄蜂。是暖是寒。不过是在不经意的一瞥之间就发生了变化,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又一次品尝到了离别的苦涩滋味。仿佛是。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孤独的身影映在窗前,更添几分孤寂落寞之感。真想请那一片高大的梧桐叶,半条将尽的残烛,与我仔细思量商量。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不禁想问,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从此以后,这羁旅的愁绪重重叠叠,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逐句剖析

"盼银河迢递":盼望着银河的出现,

# 盼银河迢递:“盼银河”三句:此三句是说盼望着高远的天河出现,入夜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迢递,高远貌。

"惊入夜、转清商":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

#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乍西园蝴蝶":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

# 乍西园蝴蝶:“乍西园”三句:这三句是说秋风乍起,园中蜂飞蝶舞,一片凄凉之景象。亦暗喻仕途之炎凉变幻。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轻翻麝粉":轻盈地扇动翅膀,抖落的麝粉四处飘散,

#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暗惹蜂黄":不经意间又惊扰了黄蜂。

#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炎凉":是暖是寒。

# 炎凉:是暖是寒。炎,热。凉,冷。

"等闲瞥眼":不过是在不经意的一瞥之间就发生了变化,

# 等闲瞥眼:“等闲”二句:意谓入秋夜雨本来是为等闲之事,但今夜那丝丝点点之声却令人搅断寸寸柔肠。

"甚丝丝点点搅柔肠":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

"应是登临送客":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

"别离滋味重尝":又一次品尝到了离别的苦涩滋味。

"疑将":仿佛是。

#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悬溜泄鸣琴。”

"水墨画疏窗":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

#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孤影澹潇湘":孤独的身影映在窗前,更添几分孤寂落寞之感。

#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澹:一作“淡”。

"倩一叶高梧":真想请那一片高大的梧桐叶,

# 倩:倚近、靠近。

"半条残烛":半条将尽的残烛,

"做尽商量":与我仔细思量商量。

#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娇·老人用僧仲殊韵咏荷花横披谨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

"荷裳":荷叶。

#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被风暗剪":已经被秋风吹残,

"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不禁想问,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

"从此羁愁万叠":从此以后,这羁旅的愁绪重重叠叠,

# 从此羁愁万叠:“从此”二句:意谓你将上路远行,从此以后旅途劳顿,离忧恼人,当梦醒的时候,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了。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梦回分付啼螀":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 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是清代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开篇便直击现实,词人坦言与好友相聚短暂、离别漫长,正因如此,临到分别之际,二人心中满是不舍,眷恋之情汹涌难抑。至下片,词风一转,纳兰性德温情地叮嘱好友,远行后要记得照顾自己,多进饮食,并且约定好在桂花飘香的金秋按时归来。整首词紧扣立秋夜雨之景,巧妙渲染,让离别的愁绪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将那份悲凉凄切之感细腻而深入地融入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朝二十年(1681年)的秋日,梁汾因母亲离世,需南归故里奔丧。挚友分别,纳兰性德满怀不舍,在梁汾踏上归乡之路时,挥笔写下《木兰花慢》,以此词寄托深情,为好友送上真挚的送别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表达了词人在立秋夜雨之际送别好友梁汾时,对聚少离多的感慨、难分难舍的情谊,以及对好友远行后照顾好自己、如期归来的殷切期盼,营造出悲凉凄切的离别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盼银河迢递,惊入夜”,“盼”与“惊”形成对比,“盼”字饱含对相聚的期待,憧憬美好;“惊”字凸显秋雨突至的意外,心情从期盼急转失落,强烈反差中尽显离别的猝不及防,突出词人内心的怅惘。下片中昔日晴朗温暖与当下风雨交加对比,以气候的变化无常,映衬离人内心的慌乱与哀愁。

3. 分段赏析

上片,纳兰性德毫不迂回,开篇径直道出与好友聚少离多的无奈现实,正因如此,离别时分,二人心中的眷恋与不舍如汹涌潮水,愈发汹涌难抑。起始“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那“盼”字仿若熠熠星辰,满溢着他与友人对相聚的炽热期许,想象着共赏星河璀璨,畅叙幽情。怎奈天公不作美,“惊”字恰似一道凌厉闪电,划破美好憧憬,秋雨裹挟着凉意,在入夜时分呼啸而至。期盼瞬间破碎,心情仿若高空坠物,直直跌入失落的深渊。紧接着,“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雨来得毫无征兆,如猛兽突袭。刹那间,西园仿若炸开了锅,蝴蝶惊恐万分,振翅乱飞,细腻的麝粉簌簌飘落,无辜的小蜜蜂也被殃及,嗡嗡乱撞。园中一片慌乱,鲜明映照出气候的变幻莫测,前一刻还是暖阳和煦,转瞬便风雨交加、寒意袭人。雨丝仿若绵延的愁绪,淅淅沥沥,无休无止,滴滴答答敲打着心房,丝丝缕缕缠绕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至此,纳兰一直隐忍的离伤再也按捺不住,如决堤洪水,奔涌而出。最后“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直白点明送友远行,一个“重”字,宛如千斤巨石,压得人心沉甸甸的,饱含着对命运捉弄的无奈与怨怼,再度承受相思离别的苦涩,令人揪心。下片,词人笔锋陡然一转,温情暖意扑面而来。他满怀关切地叮嘱好友,在外漂泊,定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莫要让牵挂的人忧心,还心心念念盼着好友在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如约归来。开篇“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空灵悠远、仿若淡墨晕染的画卷。夜雨轻轻洒落疏窗,那雨痕恰似技艺高超的画师,精心勾勒出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自古以来就是离愁别绪的化身,承载着无数离人的哀怨,在此处,无疑是纳兰深沉心事的最佳寄托,仿若将一腔愁情都融入这朦胧雨景之中。随后,“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纳兰言辞委婉,仿若与老友轻声低语。窗外,夜雨拍打着高大的梧桐,发出簌簌声响;屋内,摇曳的残烛泪迹斑斑,仿若在暗自垂泣。这般景象,怎不让人心生哀愁?故而纳兰恳请梧桐与灯烛,能否稍稍体谅,莫要在这揪心时刻,再肆意撩拨人的心弦,徒增伤感。“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入秋的荷塘,早已褪去昔日的旖旎风光,荷叶残破,在风中瑟瑟发抖,仿若被无形的利刃悄悄裁剪。这般萧条景致,恰似李商隐笔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落寞,更添几分凄清孤寂。直至收尾“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词人终于将“送别”二字明明白白地写在词面上,“雨夜”“寒蝉”仿若两大画师,浓墨重彩地渲染出离别氛围,让人仿若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离别后的愁绪仿若汹涌海浪,层层叠叠,绵绵无尽,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般揪心话语置于词末,那惜别之意、眷恋之情如四溢的酒香,弥漫在字里行间,久久不散,令读者也不禁为之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篇围绕“立秋”“夜雨”展开,从立秋的草木、凉风起笔,引入夜雨。借夜雨敲打窗棂、树叶之声,层层烘托,细密深透地营造出离别氛围,让悲凉凄切之情直沁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为送别之作。全词直写离别,恰如靖蜓点水点到即止。更多的是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秋风秋雨,疏影残烛,营造离别的氛围,映衬感伤的心境。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

下一篇:清·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