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é
guì
lìng
·
·
wèn
qín
huái

朝代:清作者:孔尚任浏览量:3
wèn
qín
huái
jiù
chuāng
liáo
zhǐ
yíng
fēng
huài
kǎn
dāng
cháo
duàn
hún
xiāo
dāng
nián
fěn
dài
chǔ
shēng
xiāo
dēng
chuán
duān
yáng
nào
shōu
jiǔ
chóng
jiǔ
liáo
bái
niǎo
piāo
piāo
绿
shuǐ
tāo
tāo
nèn
huáng
huā
yǒu
xiē
dié
fēi
xīn
hóng
rén
qiáo

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那里没有笙箫彻夜?而现在端午节龙舟彩船都歇了,再没往日的热闹,重阳节酒旗都收起来了,只剩一片冷清萧索。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逐句剖析

"问秦淮旧日窗寮":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

# 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破纸迎风":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

"坏槛当潮":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

"目断魂消":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当年粉黛":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

# 粉:指歌女。

"何处笙箫":舞榭歌台,那里没有笙箫彻夜?

"罢灯船端阳不闹":而现在端午节龙舟彩船都歇了,再没往日的热闹,

# 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收酒旗重九无聊":重阳节酒旗都收起来了,只剩一片冷清萧索。

"白鸟飘飘":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

"绿水滔滔":秦淮河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河岸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新红叶无个人瞧":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 无个人瞧:没有人来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折桂令·问秦淮》是清朝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所作的一首散曲,出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将秦淮两岸以前繁华之景与南京现在满目荒凉残败的景象进行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曲中永恒繁茂的自然界与昔盛今衰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戏曲作家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初隐居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孔尚任与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经十余年时间,他完成了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外,他还与顾彩合写了传奇剧本《小忽雷》。其亦工诗,杨际昌称之为“才思濬发,挥洒自如,绝无锲舟刻楮之迹,太冲口处,不免元轻白俗,极俊脱处,自是作手”。著有《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曲出自《桃花扇》。《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此曲正是出自结尾的一套北曲,借苏昆生重访秦淮之口,现秦淮河昔日之繁华繁华与今日之残败,强化亡国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通过描写重访秦淮时所见的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等萧条景象,以及今昔节日氛围对比,如 “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展现秦淮河由昔日繁华到如今冷落的变迁,抒发了兴亡之感与亡国哀痛,借自然景象的蓬勃生机与秦淮社会的没落形成对照,深化主题。

2. 写作手法

对比:此曲多处用到对比,先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进一步开拓意境。将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全曲可分三层。开篇“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为第一层,描绘重访秦淮所见衰败之景,破纸、坏槛等意象,从视觉与听觉角度,营造出萧条冷落氛围,奠定哀婉基调,让读者直观感受秦淮今昔之变,为后文抒情蓄势。“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为第二层,通过今昔对比,昔日“粉黛”“笙箫”“灯船”“酒旗”等展现的繁华,与如今“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的寂寥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秦淮河由盛转衰,寄寓作者对往昔繁华不再的叹惋与兴亡之感。“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为第三层,描绘自然景象的蓬勃生机,与前文秦淮社会的没落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衬哀情,进一步深化主题,将对秦淮兴衰的感慨与对世事变迁的喟叹推向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一丛花·咏并蒂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