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guó
chén
lún
gǎn
jīn

朝代:清作者:秋瑾浏览量:3
guó
chén
lún
gǎn
jīn
xián
lái
hǎi
wài
zhī
yīn
jīn
ōu
quē
zǒng
wèi
guó
shēng
gǎn
shēn
jiē
xiǎn
tàn
piāo
líng
guān
shān
wàn
zuò
xióng
xíng
xiū
yán
fēi
yīng
lóng
quán
shàng
míng

译文

眼见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哀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藏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逐句剖析

"祖国沉沦感不禁":眼见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哀叹,

# 不禁:忍不住。,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

"闲来海外觅知音":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

# 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

"金瓯已缺总须补":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

# 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为国牺牲敢惜身":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

# 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

"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

# 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

"关山万里作雄行":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

# 作雄行:指女扮男装。,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

"休言女子非英物":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

# 英物:杰出的人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藏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 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晋王嘉《拾遗记·颛顼(xū)》:“(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是清末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创作的词作。上片叙写词人东渡日本的时代背景,下片直抒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将其雄飞魄力与献身豪情展现得酣畅淋漓。全词笔锋锐利、慷慨激昂,既彰显词人不甘雌伏的巾帼气度,更道出寻求革命同道、枕戈待旦以挽救国家危亡的英雄之志,尽显近代女杰的卓然人格与豪迈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王朝已处于岌岌可危的风雨飘摇之中。为探寻救国之道,1904年(光绪三十年),词人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光复会、同盟会,自此踏上救亡图存的革命征程。此词为她赴日不久所作,创作时间约在19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表现了词人不甘于女子示弱,积极寻求革命同志,随时准备战斗,誓死挽救国家危亡的非凡的女英雄气概。

2. 写作手法

反问:“为国牺牲敢惜身”以反问破题,将陈述句式转化为慷慨质问,打破传统女性词作的温婉基调。“敢惜身”三字斩钉截铁,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化牺牲决心,形成如“拍案而起”的情感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以“闲”字反写忧思——祖国危亡之际,何来闲情?开篇即点明东渡日本的缘由与国内时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直面列强瓜分的现实,以“金瓯缺”喻国土沦丧,随即以掷地有声的反问“为国牺牲敢惜身”,将救国决心推向高潮,慷慨之气跃然纸上。下片换头“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以疏简笔墨概括旅途艰辛,却以“作雄行”彰显革命者的不屈意志。词人抛却女儿装束,跨洋越海,将万里关山化作革命征途的注脚。结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如石破天惊:以“龙泉剑鸣”自喻壮志难抑,既驳斥“女子非英物”的世俗偏见,更以兵器的铮铮之鸣,具象化以身许国的决心与魄力,尽显秋瑾“巾帼不让须眉”的峥嵘风骨。

4. 作品点评

全词流露了真挚的感情,展现了完整的人性,在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虽然体式工整,运笔多用正锋,但词人写来却跌宕起伏,风骨遒劲,充分体现了一代女杰的不凡人格风采。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邓红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丘逢甲《元夕无月五首(其一、其二)》

下一篇:清·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