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chāo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2
fěi
shén
zhī
líng
fěi
zhī
wēi
jiāng
bái
yún
qīng
fēng
guī
yuǎn
yǐn
ruò
zhì
lín
zhī
fēi
shào
yǒu
dào
zhōng
wéi
luàn
shān
gāo
tái
fāng
huī
sòng
zhī
zhī
shēng

译文

不是依靠神灵的灵异,不是凭借机巧的微妙。就好像与白云相伴,和清风一同归去。远远望去,好像即将到达那境界,靠近它时却已不是想象的那样。年少时就与自然之道投合默契,最终会与世俗背离。错落的山峦,高大的树木,碧绿的苔藓,美好的光辉,诵读它,思索它,它的声音愈发幽微。

逐句剖析

"匪神之灵":不是依靠神灵的灵异,

# 灵:灵敏。,神:心神。,匪:非。

"匪机之微":不是凭借机巧的微妙。

# 匪机之微:不是天机微妙。几,同“机”,天机。微,奥妙、玄妙。

"如将白云":就好像与白云相伴,

# 如将白云:如同伴随白云。将,伴随。

"清风与归":和清风一同归去。

"远引若至":远远望去,好像即将到达那境界,

# 远引若至:“远引”两句:远远招引,好似相近。临近一看却又不是。这是形容超诣的意境可望而不可即。引,招引。

"临之已非":靠近它时却已不是想象的那样。

"少有道契":年少时就与自然之道投合默契,

# 少有道契:年少时即有与道同心之根基。少,少年。契,一本作“气”。

"终与俗违":最终会与世俗背离。

# 违:不合,背离。,俗:世俗。

"乱山高木":错落的山峦,高大的树木,

"碧苔芳晖":碧绿的苔藓,美好的光辉,

"诵之思之":诵读它,思索它,

"其声愈稀":它的声音愈发幽微。

# 其声愈稀:渐渐听不到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品二十四则·超诣》是唐代司空图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开篇表明达到“超诣”并非依靠神灵启示或机巧,而是一种自然、超脱的状态。“如将白云,清风与归”,用跟随白云、与清风同归的意象,描绘出超凡脱俗的意境。“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说明这种境界仿佛可及,靠近时却又难以捉摸。“少有道契,终与俗违”,强调与道契合之人,必然超脱世俗。“乱山高木,碧苔芳晖”描绘出幽静高远的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超诣”氛围。最后“诵之思之,其声愈稀”,意味对这种境界反复吟诵思索,越觉其超凡脱俗、难以言表。写作手法上,通篇运用意象营造氛围,以景语象征“超诣”的美学特质,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具象化。此篇以独特的诗性语言,展现出“超诣”境界空灵、高远、自然的特点,体现司空图对诗歌美学境界深入独到的见解,对后世诗歌理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勾勒出神仙所处的那种缥缈虚幻之境:仙人与悠悠白云相伴,驾乘徐徐清风,于浩渺太空中自在遨游,最终回归仙境。然而,这般羽化成仙、超凡入圣的境界,绝非凭借人力拼搏就能抵达。正所谓“匪神之灵,匪机之微”,故而此境好似“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只可远观,难以真正触及。在这里,司空图所宣扬的乃是道家“至人”与“道真同体”的玄学理念。后半部分描绘的则是隐士于山林间超尘脱俗的意境。诗中的隐者自幼年起,便心向大道、潜心修行,历经岁月沉淀,最终超脱世俗羁绊,隐匿于山林深处。四周“乱山高木,碧苔芳晖”,他沉醉在大自然古朴庄严的氛围中,全身心沉浸于吟诵、沉思里,已然达到《庄子·外物篇》所讲的“得意而忘言”这般忘却自我的至高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仲容《戏赠》

下一篇:唐·贾岛《送人适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