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灶户低草房":年长的灶户在低矮的草房中,
# 低草房:灶户居处。,灶户:旧时称熬盐为业的人家为灶户。每户熬得的盐须向官府缴纳,折合充赋税。,白头:指老人。
"六月煎盐烈火旁":六月站在熊熊烈火旁熬盐。
# 旁:一作“傍”。,煎盐:煮盐,熬盐。
"走出门前炎日里":走出门前站在烈日下,
# 炎日:烈日。
"偷闲一刻是乘凉":偷得一点空闲,便是难得的乘凉时刻。
# 一刻:时刻。,偷闲:偷得一点空闲。这是说在很忙的时候,抽出一点空隙时间。
明末清初诗人
吴嘉纪(1618~1684),明末清初诗人。字宾贤,号野人,祖籍泰州(今属江苏)。明末诸生,入清以遗民隐居,名所居为“陋轩”。吴嘉纪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当属描写盐民血泪生涯的乐府诗,有“盐场今乐府”之称。其诗以危苦严冷为基调,亦有率真自然、不假雕饰的一面,语言偏白描化,颇有孟郊、贾岛的诗风,并得到周亮工、王士祯赏识。林昌彝评其诗为“天籁”。著有《陋轩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劳作诗。诗人聚焦于盐民这一特定群体,通过描绘他们在煎盐过程中的艰苦劳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仅用“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十几个字,便清晰呈现了盐工简陋的生活环境——低矮的、酷热难耐的茅草房、头发斑白的工人日夜辛苦地劳作。这两句话不加修饰的描写让读者瞬间置身场景,这种直接呈现而非渲染的写法,是白描的典型特征。对比:“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通过“炎日”与灶台“烈火”构成的环境对比,反衬出灶台环境更为酷热难耐,深刻揭示了盐工的艰辛生活。通过这样的对比,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以乐衬苦:“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表面上描写的是工人在烈日下获得片刻“乘凉”的惬意,实则通过这种反常的表述,反衬出更为残酷的现实:与煎盐时烈火炙烤的极端环境相比,连炎炎烈日下的喘息都成了难得的“享受”。这种以轻松的“乐”反衬沉重的“苦”,不仅避免了直白的痛苦描写,反而通过反差更强烈地凸显了盐工在双重高温煎熬下的非人处境,达到了“不言苦而苦自现”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和批判力量。
3. 分段赏析
《煎盐绝句》是清代诗人吴嘉纪创作的七言绝句,反映了盐民艰苦的生活。吴嘉纪曾亲身参与烧盐劳动,入清后他居于海滨,与烧盐工人往来密切,亲眼见证了工人们的悲惨生活,也深知官吏与盐商对他们的重利盘剥,因此对烧盐工人抱有深切同情。吴嘉纪创作过许多反映灶户和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作,在创作中,他善于选取最具特征的生活断面,展现内心最深的感受。以这首描写烧盐工人生活与劳动惨状的绝句为例,诗人仅聚焦夏日煎盐这一场景,进行独特处理,尤其是三、四两句,构思巧妙,别出心裁,是一般诗人难以想到、难以写出的,这也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体现了诗人的高明所在。“白头灶户低草房”,首句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盐民,居住在低矮简陋的草房之中。“白头”体现出灶户历经岁月沧桑,一生劳苦。“低草房”突出居住环境的恶劣,简陋不堪。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盐民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也暗示其社会地位的低下,为全诗奠定了悲惨的基调。“六月煎盐烈火旁”,此句点明时间为六月,正值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常人在此时都想尽办法避暑,可盐民却要在熊熊烈火旁煎熬。“烈火”与“六月”,表明了酷热难耐的天气加上灶火的炙烤,双重高温给盐民带来极大的痛苦。短短七个字,将盐民劳动环境的艰苦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生怜悯。“走出门前炎日里”,盐民在草房内被烈火与高温折磨,实在难以忍受,只能走出房门。然而,门外并非清凉之地,而是烈日炎炎。这一句承接上句,进一步强调盐民无处可逃的艰难处境,即使走出煎盐的草房,也摆脱不了酷热的侵袭。“偷闲一刻是乘凉”在旁人看来,烈日下酷热无比,可对于在烈火旁煎盐的盐民而言,能在这酷热的室外“偷闲一刻”,竟如同乘凉一般惬意。这种看似荒谬的对比,深刻地表现出盐民所遭受的苦难已超出常人想象。他们的要求极低,仅仅是能暂时逃离烈火的炙烤,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此句以独特的视角,将盐民生活的悲惨推向极致,饱含着诗人对盐民深切的同情,也对社会的不公发出了无声的控诉。整首诗语言质朴,通过白描手法和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盐民艰苦的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意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直白,因为内容真实得触动人心,再加上诗人运用进层和反衬手法,读起来特别沉痛,让人动容。
# 此诗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盐民劳动的无比艰辛宁受六月炎日的曝晒,也强于身在烈火边的炙烤,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浅显易懂,但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莫砺锋教你读古诗 初级版》
# 诗以朴素、浅显的语言,客观、冷静的笔调,写出煮盐的酷热场面。不作夸张,也未下半句判断,甚至听不见诗中人物的一声叹息,而其同情和指控却完全融化在叙实之中。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邬国平《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清诗观止》
上一篇:清·郑板桥《咏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