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jiāo

朝代:清作者:郑板桥浏览量:3
jiāo
wéi
duō
qíng
cái
shū
shēng
shì
xiāng
chōu
jìn
què
jiào
fēng
yuàn
qiū
shēng

译文

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逐句剖析

"芭蕉叶叶为多情":芭蕉叶是那样多情,

# 叶叶:片片。

"一叶才舒一叶生":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

# 生:生长。,舒:舒展。

"自是相思抽不尽":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

# 抽:舒卷。

"却教风雨怨秋声":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芭蕉》是清代文人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为怀人之作,以独特的比喻手法构建情感载体,将芭蕉叶的生长形态与人类相思之情巧妙勾连,在传统咏物诗中别开生面。诗的前二句以芭蕉叶为核心意象,借其舒展生长的自然特性喻指相思之情的绵延不绝——叶片的层层舒展既象征情感的持续生发,又暗合生命轮回的生生不息之态。后二句以“相思”为线索纵深推进,将芭蕉叶的生理特征(如叶片舒展、叶脉走向)与人物的心理轨迹相叠合,通过物我互证的笔法,既凸显自然物象的细腻质感,又深化人类情感的幽微曲折。全诗不取直白抒情,而以“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物象隐喻贯穿始终,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中寄寓人间相思的深沉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相思诗。诗人将主观情感赋予无情芭蕉,以“一叶才舒一叶生”写芭蕉叶的生长,比喻人的相思之情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又用外来风雨比喻外界对芭蕉的摧残,益发增添其哀怨情致,借对芭蕉的描写表达了深沉的相思与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芭蕉叶叶为多情,诗中用芭蕉叶的生长比喻人的相思之情,别具一格。前二句以芭蕉叶为喻,巧妙地描绘出情感的连绵不断与生命的生生不息。托物言志:后两句“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将“抽不尽”的芭蕉叶与“抽不尽”的相思勾连,借芭蕉在风雨秋声中的“哀怨”,暗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愁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芭蕉叶叶为多情”以“叶叶”叠字开篇,强化了芭蕉叶片的密集与繁茂,一个“多情”二字,将无生命的植物赋予人的情感特质,奠定了全诗“以物寄情”的基调。第二句“一叶才舒一叶生”中“才舒”“又生”描绘芭蕉叶的层叠生长,一片叶子刚刚舒展,另一片已悄然萌发,喻指相思之情的连绵不绝。第三句“自是相思抽不尽”笔锋一转,由“咏物”进入“抒情”。“抽不尽”深化主题,借风雨中的秋声,间接抒发内心哀怨。尾句“却教风雨怨秋声”以“却”字转折,将前文的“多情”“相思”推向“怨”的高潮。“风雨”本是自然现象,却因芭蕉叶大易招雨、秋声萧瑟的特性触发诗人愁绪,“怨秋声”则将抽象的“相思之苦”具象为对秋声的怨怼。此句以“怨”收束,既呼应首句的“多情”,又以“风雨”“秋声”的苍凉意象,将诗人的相思转换为对时光流逝、聚散无常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下一篇:清·吴嘉纪《煎盐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