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jīng
lián
piàn
shāng
xīn
bái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jīng
lián
piàn
shāng
xīn
bái
yún
huán
xiāng
chéng
yáo
wèn
tiān
tóng
yīn
yuè
西
西
fēng
míng
luò
wěi
chóu
rén
shuì
zhǐ
shì
nián
qiū
lèi
liú

译文

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逐句剖析

"晶帘一片伤心白":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

# 晶帘一片伤心白:此句谓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晶帘:水晶帘。伤心:极言之辞。伤心白:即极白。李白词:“寒山一带伤心碧”,皆类于此。

"云鬟香雾成遥隔":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

# 云鬟香雾成遥隔:语出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杜甫写给妻子的诗,容若用此亦代妻子。此句谓头发乌黑如云,香气似雾浓,以此代指所爱所思的女子。云鬟香雾:形容女子头发秀美。

"无语问添衣":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

# 无语问添衣:承上句,谓所思的人不再身边,即使天气寒冷,也无法问她要不要加衣裳,照应了前句的“成遥隔”。“添衣”两字,平淡深情。

"桐阴月已西":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 桐阴月已西: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桐阴:梧桐树阴。

"西风鸣络纬":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

# 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

"不许愁人睡":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

"只是去年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

# 只是去年秋: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如何泪欲流":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 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阕写词人面对晶帘,因思念而觉其色伤心白,遥想远方之人,虽关心对方却无法相问添衣,只见桐阴下月亮已西斜。下阕借西风中鸣叫声声的络纬,点明愁人难眠,最后感慨去年秋景如在眼前,却更添泪意。整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眼前景,直抒心中情,深刻展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与内心的愁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首《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创作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秋季。彼时,纳兰性德的爱妻卢氏离世不过约三个月。在这悲痛与思念的双重煎熬下,纳兰性德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他对亡妻无尽的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围绕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展开。全词营造出哀婉动人的意境,表达出词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难以排遣的孤寂愁苦。

2. 写作手法

白描:“晶帘一片伤心白”,直接描述晶帘呈现出一片伤心的白色,没有多余的形容,却将词人内心的哀伤直观地通过晶帘的颜色传达出来。“无语问添衣”,简简单单五个字,没有对人物的神情、动作进行过多雕琢,却生动地刻画了词人心中对亡妻的关切,将思念与无奈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化用:“云鬟香雾”化用自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此句通过描写妻子在月夜中的形象,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相思凄苦。纳兰性德化用这一表述,借“云鬟香雾”指代自己的亡妻,将杜甫诗中的相思之情融入到自己对亡妻的悼念之中,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思念与痛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晶帘一片伤心白”,起笔便营造出一种清冷且哀伤的氛围。“晶帘”本应是晶莹剔透之物,在词人眼中却呈现出“伤心白”,这“白”并非单纯的颜色描述,而是词人将内心极度的悲伤赋予其上,以景衬情,奠定了全词悲痛的基调。“云鬟香雾成遥隔”,此句化用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纳兰性德借此指代自己深深思念的亡妻。曾经近在咫尺的妻子,如今已阴阳相隔,“云鬟香雾”所勾勒出的美好形象,此刻却遥不可及,这种强烈的对比,更添相思之苦与生死离别的剧痛。这一化用,不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更将杜甫诗中蕴含的深情相思融入自身对亡妻的怀念之中,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那无法言说的痛苦。“无语问添衣”,这看似平常的一句,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无奈。词人往昔或许能关切地询问妻子是否添衣,而如今妻子已逝,纵有千般关怀,也只能默默无语。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与无法再表达关怀的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桐阴月已西”,描绘了桐树阴影下,月亮渐渐西移的景象。这一景语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流逝,更烘托出词人独自沉浸在思念中的孤寂。在这静谧的夜晚,唯有桐树与西移的月亮相伴,愈发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与落寞。桐阴下或许曾有过夫妻二人的欢声笑语,而如今却只剩词人一人,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下片:“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秋风瑟瑟,络纬在风中鸣叫,声音凄切。这恼人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更扰乱了愁人的心境,让满怀愁绪的词人难以入眠。西风的寒冷与络纬的哀鸣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内心的愁苦。这里以动衬静,用外界的嘈杂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烦乱,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词人在这秋夜中辗转反侧、被思念与痛苦折磨的情景。“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只是”二字,将思绪拉回到去年秋天,那时或许夫妻二人还共享着秋日的宁静与美好。然而,仅仅一年之隔,却已天人永隔。“如何”则真切地表达出词人面对这种巨大变故的难以置信与无可奈何。去年的欢乐与如今的悲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词人难以承受,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欲”字将那种哀极无泪、悲痛到极点却又无法轻易宣泄的情状描绘得精准入微。词人被迫接受妻子已逝的残酷现实,却又满心不甘,只能伤痛地低语,仿佛在质问命运为何如此残忍,将曾经的美好瞬间摧毁,这寥寥数语,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此词意境凄美哀婉,以质朴极简之语,勾勒眼前实景,直白却极具感染力,将内心的哀伤借晶帘之色直白道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直率地抒发胸中无尽愁绪,却让灼灼真情于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其运笔流畅自如,似潺潺溪流,感情真挚充沛,读者仿若能真切感受到他内心万种凄婉交织,瞬间被带入那深沉的哀伤情境之中。纳兰词的动人之处,源于他用情至深且至真,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着痕迹地触动人心。白描手法在词中运用得炉火纯青,遵循鲁迅所言之“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原则,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传递真挚恳切的情意。清代况周颐赞誉纳兰词“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其真情实感不仅获人推崇,更使他结交顾贞观、陈维崧等知己,打破“文人相轻”之态。纳兰头衔众多,与曹贞吉、顾贞观并称“京华三绝”,荣膺“满清第一词人”之誉,甚至有人将他与“千古词帝”李煜相提并论。在众多悼亡词中,纳兰之作独树一帜,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盛况,毫不亚于左思赋作引得洛阳纸贵之景。而这成就的关键,便在于“真切”二字,此词便是例证,以真情动人,流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夜。诗人对着月色,无法入睡,想起了远隔关山的妻子。最后两句,暗喻年年离别。去年,离别的眼泪还可以强忍;今年,虽然景色依然,伤心人却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了。

不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二百七十二)》

下一篇:清·冯云山《咏瀑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