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chuī
·
·
lǒng
tóu
yín

朝代:唐作者:翁绶浏览量:1
lǒng
shuǐ
chán
yuán
lǒng
shù
huáng
zhēng
rén
lǒng
shàng
jìn
xiāng
xié
shuò
fēng
yàn
guò
hán
yún
biān
cháng
cán
yuè
chū
lín
míng
jiàn
píng
shā
shuǐ
jiàn
niú
yáng
héng
xíng
fēng
hóu
zhě
shuí
zhǎn
lóu
lán
xiàn
wèi
yāng

译文

陇水缓缓地流着,陇树秋来叶黄,出征的人站在陇上,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夕阳西下,战马嘶鸣,北风呼啸,大雁飞过寒冷的云层,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加悠长。残月从林中出来照亮剑戟,平旷的沙地上,隔着河水能看到牛羊。在边塞横行的都是封侯者,谁能斩下楼兰首级献到未央宫。

逐句剖析

"陇水潺湲陇树黄":陇水缓缓地流着,陇树秋来叶黄,

# 陇树:陇山一带的树木。泛指边塞之树。,潺湲:水慢慢流动。流水声。,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

"征人陇上尽思乡":出征的人站在陇上,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 陇上:泛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马嘶斜日朔风急":夕阳西下,战马嘶鸣,北风呼啸,

# 朔风:北风,寒风。朔,北方。,斜日:西斜的落日。

"雁过寒云边思长":大雁飞过寒冷的云层,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加悠长。

# 边思:边塞征人的思念。,寒云:寒天的云。

"残月出林明剑戟":残月从林中出来照亮剑戟,

# 残月:黎明时分的月亮。

"平沙隔水见牛羊":平旷的沙地上,隔着河水能看到牛羊。

# 平沙:漠漠的沙原。对“轻沙”“重沙”而言,指广阔的沙原。

"横行俱足封侯者":在边塞横行的都是封侯者,

# 封侯者:本为分封诸侯,这里指行赏封官的人。,俱足:俱已足够,都已足够。足:一作是。,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

"谁斩楼兰献未央":谁能斩下楼兰首级献到未央宫。

# 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带地方。西汉时,楼兰王与匈奴勾通,屡次遮杀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道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这里用“楼兰”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横吹曲辞·陇头吟》是唐代翁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该诗围绕着征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功臣的质疑展开。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陇头边塞的凄凉景象,通过描写陇水的流淌、树木的枯黄、夕阳下战马的嘶鸣、北风的呼啸以及大雁飞过寒冷的云层,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征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环境,残月照亮剑戟,平沙隔水能看到牛羊,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又暗示了战士们日夜守卫的艰辛。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轻易获得封侯却未立真正战功的人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翁绶(?~?),唐代诗人。咸通六年进士。其擅长创作诗歌,作品大多为七言律诗,且常使用乐府旧题。元代辛文房谓其诗:“音韵虽响,风骨憔悴,真晚唐之移习也。”有作品《婕妤怨》《折杨柳》《咏酒》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中晚唐时期,因外部利益纷争,唐朝与突厥、吐蕃、回鹘、南诏、奚、契丹等周边民族政权之间,军事冲突时有发生。频繁的战事致使众多将士滞留边疆,无法归乡,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诗人们的广泛关注。相较于盛唐诗人,中晚唐诗人以更为平等和共情的视角,聚焦于这群征人,由此诞生了许多描绘征人思乡之情的诗作。翁绶的这首诗,正是此类题材中的典型代表,生动展现了征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陇头的自然景象和征人的生活场景,营造出塞外萧瑟、凄凉的氛围,体现了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通过对横行封侯者与渴望杀敌报国之人的对比,表达了征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烘托:“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用斜日、朔风、寒云等景物,以及马嘶、雁过的动态,烘托出征人在边塞环境中的孤寂和悠长的边思。斜日、朔风、寒云营造出寒冷、孤寂的氛围,马嘶和雁过更添凄凉。反衬:乐景衬哀情,“平沙隔水见牛羊”描绘出一幅和平的田园画面,与边塞的征战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征人远离家乡、征战边疆的孤独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借景抒情:“陇水潺湲陇树黄”借陇水迂缓、陇树枯黄的衰飒之景,暗衬征人久戍边塞的沉郁心境,萧条之景与思乡之情交融。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以边塞之景勾连征人之情。首句借陇水迂缓、陇树枯黄的萧索之景,渲染沉郁氛围,暗喻守边环境的艰苦;次句以“尽”字道破思乡情切的普遍性,将个体愁绪升华为群体共鸣。“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二句,以马鸣雁飞托物寄情:朔风劲吹中战马嘶鸣,既写边塞酷寒,亦衬征人寂寞;大雁南飞的意象,更触发戍卒对家乡亲人的绵长思念。落日西斜、寒云雁影的画面,进一步加深了思乡的怅惘。诗的后半段“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转写黎明时分的边关图景:残月映林,剑戟闪光,勾勒出战士彻夜坚守、严阵以待的紧张情境;平沙对岸,牛羊成群、水草丰茂,又展现出边陲的宁静生机。动静交织间,既显戍边之艰,亦含对和平安宁的向往。结句“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笔锋陡转,以高昂语调既憧憬胜利图景,又暗藏尖锐批判:表面慨叹“封侯者”横行却少有人抗敌报国,实则讥讽朝廷封赏不公,字里行间激荡着渴望平定边患、忠君报国的爱国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解写陇头诸公意思。“朔风急”,想见纯是怨声;“边势长”,想见并无斗志。此极写“尽思乡”之三字也。后解写自己胸前意思。“明剑戟”、“见牛羊”,此极写楼兰之蠢动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塞下曲》

下一篇:唐·李白《对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