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回汉月满边州":徘徊的汉家明月洒满边疆城池,
"照尽天涯到陇头":清辉跨越天涯,直照到陇山尽头。
"影转银河寰海静":银河流转,天下安宁如水,
"光分玉塞古今愁":分割玉门关的月光,凝结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悲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笳声呜咽,远方戍楼的孤火渐灭,
"雁下平沙万里秋":大雁掠过平沙,万里秋色萧瑟苍茫。
"况是故园摇落夜":何况故乡正值落叶萧萧的寒夜,
"那堪少妇独登楼":又怎能忍受少妇独自登上高楼。
唐代诗人
翁绶(?~?),唐代诗人。咸通六年进士。其擅长创作诗歌,作品大多为七言律诗,且常使用乐府旧题。元代辛文房谓其诗:“音韵虽响,风骨憔悴,真晚唐之移习也。”有作品《婕妤怨》《折杨柳》《咏酒》等。
1. 分段赏析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以“汉月”起笔,暗含对汉代边塞历史的追忆,赋予诗歌苍茫的历史厚重感。“裴回”(徘徊)二字赋予月光拟人化的动态,仿佛月光也在边塞久久流连,见证人世沧桑。月光从“天涯”绵延至“陇头”(陇山,代指边塞),勾勒出边疆的辽阔与戍边者的孤独。空间的无垠反衬个体的渺小,为后文愁绪铺垫。“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虚实相生,银河转动、寰宇寂静,实写夜色之静,虚写战争平息后的萧索。“玉塞”(玉门关)象征边塞险隘,“光分”二字将月光拟作利刃,剖开古今之愁,点明边患绵延、愁绪不朽的主题。自然之景(银河)与人文之思(古今愁)交融,突破时空限制,凸显人类面对战争永恒的无奈。“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视听结合,笳声(边塞乐器)呜咽,戍楼孤火渐灭,听觉的凄凉与视觉的苍凉叠加,强化孤寂氛围。大雁飞越平沙,点明秋日时令,暗含征人思归却不得的对比。万里秋景的壮阔,更显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悲凉。“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由边塞转向故园,视角从将士切换至思妇。“摇落夜”既写秋叶凋零之景,亦隐喻家国衰微、身世飘零。少妇独登楼遥望,与戍卒望月思乡形成对照。双线叙事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的人间离散之苦,强化悲剧感染力。
上一篇:唐·李白《上元夫人》
下一篇:唐·韩愈《李花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