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堠雪翻鸦":大雪覆盖的土堡上,乌鸦盘旋翻飞,
# 翻鸦:《词雅》作“翻雅”。,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或记里程的土堆。
"河冰跃马":结冰的河面上,战马踏冰疾驰,
"惊风吹度龙堆":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大漠。
# 龙堆:这里泛指沙漠或边地。
"阴磷夜泣":夜色中磷火幽幽闪烁,像是冤魂在低声哭泣,
# 阴磷:即阴火、磷火,俗称鬼火。
"此景总堪悲":这凄凉的景象总让人心生悲怆。
"待向中宵起舞":想要效仿古人半夜闻鸡起舞,
# 中宵起舞:即中夜起舞。《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无人处、":可这荒无人烟的边塞,
"那有村鸡":哪里能听到村鸡报晓的鸣声。
# 村鸡:《词雅》作“荒鸡”。
"只应是":只听得,
"金笳暗拍":远方隐隐传来金笳的悲咽,
# 金笳:指铜笛之类。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一样泪沾衣":一样惹得人泪湿衣襟。
"须知今古事":要知道古往今来的种种纷争,
# 须知今古事:须知三句:谓要知道古今的世事犹如棋局,或胜或负,翻覆无常。
"棋枰胜负":就像棋盘上的胜负一样,
"翻覆如斯":反复无常。
"叹纷纷蛮触":可叹人们为蝇头小利纷争不断,
# 蛮触:《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有“触蛮之争”之语,意谓由于极小之事而引起了争端。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之争蜗角中。”
"回首成非":回头再看,一切是非对错都已毫无意义。
"剩得几行青史":只剩下史书上寥寥几行文字,
# 青史:古时用竹简记事,故后人称史籍为青史。
"斜阳下、":夕阳下,
"断碣残碑":残破的石碑。
"年华共":年华啊,
"混同江水":就像这混同江水一般,
# 混同江:指松花江。见《清一统志·吉林一》:“混同江,在吉林城东,今名松花江。”
"流去几时回":滔滔流去,何时才能重回。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词,此词先描写绝塞隆冬的荒凉之景,借此抒发悲怆心绪;继而喟叹古今兴亡,揭示历史纷争如棋局翻覆,展现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
2. 写作手法
赋:此词运用赋法铺写,上片以“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等语句,按顺序直接铺陈边塞冬日的景象,将乌鸦翻飞于积雪、战马腾跃冰河、狂风掠过荒原、磷火幽然闪烁等画面依次展现,不借助比兴,直白描绘出边塞的萧索、肃杀之态;下片则以赋笔展开议论,层层推进地表达对古今兴亡、人生空幻的思考,使情感与观点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用的是先写景后抒情的结构,写作手法上采用铺陈的方式。词的上片,开头五句都是在描写景色,把充满象征意义的古战场龙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乌鸦在雪地上翻飞,战马飞跃冰河,狂风呼啸着吹过大地,夜色里仿佛有亡灵在悲泣,就像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描述的那样惨烈,尽力营造出一种萧索、肃杀的凄惨氛围,最后用“总堪悲”三个字收尾。紧接着,笔锋突然一转,词人先是表达了“中宵起舞”的爱国热情,可“那有村鸡”这句话又急转直下,道出了即便心中满是报国的壮志,却因为现实的种种无奈,根本没办法实现,只能留下无尽的叹息。再加上呜咽的金笳声衬托,悲凉的感觉更浓了,让人忍不住心中悲痛,泪水打湿了衣裳。下片承接上文的情景,变成了议论,在对朝代兴亡变化的感慨中,抒发着人生的悲叹,语调低沉压抑,情感表达得含蓄又深沉。虽然整段都是议论,有点直白,但气势很宏大,词人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把他内心的哀怨和痛苦展现得非常透彻。词人感叹从古到今的兴衰变化,觉得“古今事”都像过眼云烟一样,虚幻缥缈、转瞬即逝。历史上所有的纷争和功业,都像棋局一样胜负难料,像蛮触争斗一样微不足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最后也只留下“几行青史”和“断碣残碑”,其他的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充分体现出历史的虚无和人生的空幻。其实在这种消极情绪的背后,藏着的是词人长期积压在心底的苦闷和愁绪。
# 这词没有题目,但词中提到的混同江,那是叶赫部曾经经营的地盘,可见作者是在为这块土地抒发怀抱。“叹纷纷蛮触”一语,尤值得人们寻味。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德和他的词》
下一篇:清·袁枚《谒岳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