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暖雨初收":雨刚刚停,远处升起轻烟暖雾,
"落尽繁花小院幽":幽静的小园里,繁花落尽。
"摘得一双红豆子":伸手轻轻摘下一双红豆,
# 红豆子:即相思树所结之子。果实成荚,微扁,子大如豌豆,色鲜红或半红半黑。古人以此作为爱情或相思的象征。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低头":低下头,
"说著分携泪暗流":想起我们生死相别,不由泪流满面。
"人去似春休":人离开,就像这春天逝去了,
"卮酒曾将酹石尤":拿着酒临溪伤神。
# 石尤:石尤风,即逆风或顶头风。传说古代石氏女嫁尤郎,尤为商远行,石氏阻之,不从。尤经久不归,石氏思而致病亡,终前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故后人以之喻阻船之风。《玉台新咏》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丁督护歌》之一:“督护征初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卮酒:古代盛酒的器皿。
"别自有人桃叶渡":那分别的桃叶渡口、水上的一叶扁舟,
# 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意谓与你分别之后,定然还有人在这里乘小船作别。桃叶渡,渡口名。地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因晋王献之于此歌烦其妾桃叶而得名。后人以此代指情人分别之地,或分别之意。
"一种烟波各自愁":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一种烟波各自愁:谓同样的烟波渡口,同样的分别,但各人却有着各自的离愁了。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词中以简洁质朴的淡淡白描手法,描绘出女主人公在爱人即将踏上远行之路时的种种表现与心境。通过平实如话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充满离愁别绪的氛围,生动地体现出女主人公面对爱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与纠结。
2. 写作手法
白描“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中“扁舟”“烟波”以白描手法描绘出江上送别之景,孤舟在浩渺烟波中渐行渐远,画面感十足,渲染出离别后的孤寂与哀愁。用典:“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中引用“石尤风”典故。传说石尤氏,因丈夫远行久不归,思念成疾,死后化作大风,阻止商船出行。词人借此典故,表达女主人公试图以酒祭神,渴望如石尤氏化作大风般,阻拦爱人远行,体现出她对爱人离去的极度不舍与挽留之情。“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中运用东晋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在桃叶渡送别典故。王献之常在此渡口迎送桃叶,留下诸多深情故事。此处借典,将女主人公置于相似的离别场景中,深化其离愁别绪,增添文化底蕴与情感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此句勾勒出一幅雨后初晴的小院图景。细雨停歇,空气中弥漫着温润的气息,小院里繁花经雨纷纷飘落,四下静谧幽深。在这幽静氛围的笼罩下,仿佛能窥见那对即将分离的恋人,默默相对,眼眶中满蓄着离别的泪水,却一时无言。“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只见爱人轻轻摘下两颗红豆,缓缓低下头,与词人倾诉着即将分别的话语。言语间,情难自抑,泪水悄然滑落。红豆,自古以来便是象征爱情与相思的信物,王维笔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更是让红豆所承载的深情广为人知。此处以红豆为意象,愈发烘托出恋人之间浓浓的眷恋与不舍之情。“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这里巧妙引用“石尤”的典故。女主人公心怀不舍,期望能如传说中的石尤氏一般,化身为狂风,阻拦爱人踏上远行的道路。她满怀着眷恋,举起一杯酒,虔诚地洒向天地,祈愿能借助石尤氏的神力,留住爱人匆匆的脚步。“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此句又借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与其爱妻桃叶在渡口迎送的典故,来倾诉内心深深的离愁。奈何天意难违,爱人终究还是登上小船,渐行渐远。即便这桃叶渡依旧有人乘舟作别,可对女主人公而言,此时的分别已非往昔与恋人分别时的模样。同样是渡口送别,却各自承载着独特的离愁别绪,她心中的那份惆怅与思念,随着那远去的扁舟,在烟波浩渺中蔓延开来。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里,词人倾诉出独属于自己的、异乎寻常的愁怨,其间仿佛隐匿着更为深沉的隐忧。这种意韵深长、言犹未尽的深婉情致,如余音绕梁,在读者心间久久回荡,令人反复品味,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 此篇写离愁别恨。《瑶华集》有副题《孤舟》。从词意看,或人在舟中,或人见孤舟而起兴云。上片追忆往日分携红豆之情景;下片写别后的幽情怨恨。其结句“一种烟波各自愁”道出自家之愁非同一般,似有更深的隐忧。意含深婉,耐人寻味。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 当为送别侍妾而作,可能作于康熙二十四年春,送沈宛归江南。……“别自”句谓昔年王献之曾于桃叶渡送别侍妾桃叶,今又有人送别侍妾矣。“一种”句谓同样为烟波所隔,离别者与送别者各自有忧愁
现代学者张草纫《纳兰词笺注》
# 此为送友南归词。虽不忍分携,念其中“别自有人”盼夫归,故惟祷其一路顺风而已。以词中节令看,似作于康熙十五年夏严荪友南归之际。
现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上一篇:清·吴伟业《过淮阴有感(其二)》
下一篇:清·曹雪芹《怀古绝句·交趾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