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chuāng
hán
duì
yáo
tiā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uāng
hán
duì
yáo
tiān
tiān
yáo
duì
hán
chuāng
huā
luò
zhèng
zhèng
luò
huā
xiù
luó
chuí
yǐng
shòu
shòu
yǐng
chuí
luó
xiù
fēng
jiǎn
hóng
hóng
jiǎn
fēng

译文

满是雾气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花儿凋零,啼鸦声声,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和风剪出一丝红线,那红色的丝线飘荡在一阵如剪刀般的疾风中。

逐句剖析

"雾窗寒对遥天暮":满是雾气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

"暮天遥对寒窗雾":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

# 暮天:傍晚的天空。

"花落正啼鸦":花儿凋零,啼鸦声声,

# 啼:啼叫。

"鸦啼正落花":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袖罗垂影瘦":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

"瘦影垂罗袖":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

"风翦一丝红":和风剪出一丝红线,

# 一丝红:典出五代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张曰:‘……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慢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婚。’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常用“红丝”比喻姻缘巧合。,风翦:即风吹。“翦”同“剪”,有快速之意。

"红丝一翦风":那红色的丝线飘荡在一阵如剪刀般的疾风中。

# 一翦风:“翦” 同 “剪”。,红丝:比喻姻缘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回文词。此词遵循“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的宋词传统结构,上片以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等物景,经回文手法循环往复,营造出清冷萧瑟氛围;下片围绕主人公,借袖罗、瘦影、风翦、红丝等意象回环转换,展现其清冷消瘦的孤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创作于清代,具体年代难考。彼时,诗词是文人士大夫社交雅趣,亦是融入交际圈的重要方式。纳兰性德与师友顾贞观都曾用《菩萨蛮》这一词调创作过回文词,可见回文词创作在文人交往中颇为流行。纳兰容若对这类文字游戏兴致盎然,此词或正是他在这样的社交场景中,为展现才情、与友同乐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回文体词,借雾窗、暮天、落花、啼鸦等景象,以及罗袖、瘦影、风翦、红丝等意象,写出了主人公在清冷环境中的孤寂身影,虽看似为文字游戏,却也展现出纳兰性德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与对词体形式创新的探索。

2. 分段赏析

全词采用回文手法,每两句互为回文,如“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这种结构使词在形式上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美感,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诗歌的艺术魅力。词中选取了“雾窗”“暮天”“花落”“鸦啼”“风翦红丝”等自然意象。“雾窗”和“暮天”营造出一种幽冷、迷茫的氛围,奠定了凄清的基调。“花落”与“鸦啼”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衰败、凄凉意象,既写出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也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惆怅与落寞。“风翦红丝”中,风中的红丝给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但红丝在一翦风中飘摇,象征着词人内心那一丝难以言说的情感,在风中若即若离,更显凄美。

3. 作品点评

全篇采用回文结构,“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等句往复成韵,形成独特的韵律美感,尽显文字游戏的精妙。词中选取雾窗、暮天、落花、啼鸦等冷寂意象,构建出朦胧凄清的意境,下片“袖罗垂影瘦”勾勒出孤独消瘦的人物形象,借景传情,暗透孤寂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不仅文字轻巧,所勾勒的是一幅浓墨重彩般雾霾飘忽的冷寂画面,这让人十分喜爱。

现代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

# 回文诗多用在文字游戏上,以逞才能,古文学价值不高。纳兰此词却能在束缚中自然成理,自成意境,实属不易。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徐燕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敬之《转应曲·寒梦》

下一篇:清·钱秉镫《伤心诗(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