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shān
chóng
dié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shān
chóng
dié
xuán
xiàn
线
tiān
liè
tiān
liè
duàn
bēi
tái
héng
niè
fēng
shēng
léi
dòng
míng
jīn
tiě
yīn
sēn
tán
jiāo
lóng
jiāo
lóng
xīng
wáng
mǎn
yǎn
jiù
shí
míng
yuè

译文

层层的山峦重叠掩映,悬崖绝壁、一线天光,似欲将天裂开一般。似欲将天裂开一般。断碑上苍苔斑斑,似在啃咬着碑上的字。风声如雷,发出兵器交接的声音。阴森森的潭底隐藏着传说中的蛟龙窟。蛟龙窟。满眼的潭口风光,却藏着多少兴亡旧事。依旧是一轮过去的明月高挂空中。

逐句剖析

"山重叠":层层的山峦重叠掩映,

"悬崖一线天疑裂":悬崖绝壁、一线天光,似欲将天裂开一般。

# 悬崖一线天疑裂:谓群山环绕,举头望去,天空只露一线,仿佛是天幕裂开了。悬崖:高耸陡峭的山崖。

"天疑裂":似欲将天裂开一般。

"断碑题字":断碑上苍苔斑斑,

# 断碑:断裂残缺的石碑。

"古苔横啮":似在啃咬着碑上的字。

# 古苔横啮:意谓断碑上长满了苍苔,那苍苔好像是啃咬着碑文。古苔:一作苔痕。

"风声雷动鸣金铁":风声如雷,发出兵器交接的声音。

# 风声雷动鸣金铁:谓龙潭口处如同风雷大作,发出了金征戈矛撞击般的巨大声响、鸣金铁,形容风雷声如同金征戈矛撞击之声。

"阴森潭底蛟龙窟":阴森森的潭底隐藏着传说中的蛟龙窟。

# 潭:水深之处。

"蛟龙窟":蛟龙窟。

"兴亡满眼":满眼的潭口风光,却藏着多少兴亡旧事。

# 兴亡: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

"旧时明月":依旧是一轮过去的明月高挂空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山重叠》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写。上片描绘出此地青山连绵起伏之壮丽景象;下片则将笔触转向龙潭口。以“山重叠”的层峦意象起兴,通过“悬崖一线,天疑裂”的空间压迫感,构建起宏阔而险峻的抒情场域。全词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兴亡之叹熔铸一体,形成“纳兰词”特有的深致绵缈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暮春,纳兰性德以御前侍卫之身随銮驾东巡,鞍辔踏碎长白山麓的残雪,旌旗漫卷松花江畔的晨雾。这首词应为那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古词。全词由眼前荒芜之景,渐次引发出对往昔兴衰之喟叹,于追忆之中,哀伤之情如潮水般层层涌动,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眼前这残破的断碑上,往昔的题字早已模糊难辨,唯有那斑驳的古苔肆意横生,啃噬着岁月的残痕。纳兰伫立于此,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顿生悲凄之感。夸张:自然意象的“暴力崇高”(如“山重叠”的压迫感)与历史意象的“衰败恐惧”(如“古苔横啮”的侵蚀性)形成张力,在毁灭与壮美的对冲中,凸显人类面对天地时的精神分裂。

3. 分段赏析

开篇“山重叠”三字,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一幅层峦叠嶂的壮阔画面,展现出群山连绵、雄伟磅礴的气势,给人一种雄浑、宏大的视觉感受。“悬崖一线天疑裂”进一步聚焦,将视角拉到一处悬崖,描绘出悬崖峭壁间仿佛仅有一线天空,让人不禁怀疑天空是否要裂开的奇异景象,营造出一种惊险、奇崛的氛围。通过这种雄浑壮阔又略带惊险的自然景象描写,奠定了全词宏大而又略带压抑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天地自然之力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可能存在的对世事无常、人生艰难的感慨。“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镜头从宏大的自然景观切换到近处的断碑,断碑上模糊不清的题字,以及肆意生长、啃噬着断碑的古苔,构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断碑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古苔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侵蚀。这两句词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引发词人对历史兴衰、人事变迁的深沉思考。断碑和古苔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让词人心中涌起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悲叹。下阕“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此三句词通过强烈的声音描写和神秘的场景想象,强化了全词的雄浑、壮阔之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不安。风声雷动、蛟龙窟等意象,暗示着世间可能存在的动荡和危机,反映出词人对国家命运、人生境遇的担忧。“兴亡满眼,旧时明月”画面从具体的自然景象和神秘场景中抽离出来,上升到一种宏观的历史视角。“兴亡满眼”描绘出词人眼前所见皆是历史的兴衰变迁,无数的朝代更迭、英雄事迹在眼前一一闪过。“旧时明月”则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明月依旧,但人事已非,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历史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强烈对比。这两句词是全词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叹息。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而词人在这永恒的明月下,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抒发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悲悯之情。

4. 作品点评

全词意境苍凉慷慨,情感寄思悠远深邃,宛如词人心中兴亡之叹与惆怅之情的绝妙和鸣。其情韵深致绵缈,如潺潺溪流,蜿蜒流淌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令人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作雄峻冷峭,与容若平素之作风迥异。

现代学者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缪彤《渡江》

下一篇:清·徐灿《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