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zhì
shī

朝代:清作者:洪秀全浏览量:2
shǒu
qián
kūn
shā
quán
zhǎn
xié
liú
zhèng
jiě
mín
xuán
yǎn
tōng
西
běi
jiāng
shān
wài
shēng
zhèn
dōng
nán
yuè
biān
zhǎn
zhǎo
xián
yún
xiǎo
téng
shēn
hàn
chéng
piān
fēng
léi
sān
qiān
làng
xiàng
fēi
lóng
dìng
zài
tiān

译文

手中握住天地间的生杀大权,斩杀邪恶保留正义解救百姓的困苦。眼睛能看到西北江山以外的地方,声名振动到东南靠近日月的地方。伸展爪子好像嫌弃云间道路狭小,腾飞身躯哪里害怕银河路径偏斜。风雷鼓动激起三千波浪,依据《易经》意象飞龙必定在天空。

逐句剖析

"手握乾坤杀伐权":手中握住天地间的生杀大权,

# 杀伐权:主宰一切的权力。,乾坤:天地,此处指天下。

"斩邪留正解民悬":斩杀邪恶保留正义解救百姓的困苦。

# 解民悬:解除人民的困难。悬,倒悬,喻苦难。,留正:留得正气。,斩邪:斩除邪恶,指推翻清朝统治。

"眼通西北江山外":眼睛能看到西北江山以外的地方,

# 江山外:比喻极远极高。,眼通:眼光远大,直通宇内,其声威也会震撼天地。

"声振东南日月边":声名振动到东南靠近日月的地方。

# 日月边:比喻极远极高。

"展爪似嫌云路小":伸展爪子好像嫌弃云间道路狭小,

# 云路:指天空。,展爪:展开龙爪,意为施展出抱负。

"腾身何怕汉程偏":腾飞身躯哪里害怕银河路径偏斜。

# 汉程:天河的路程。汉,河汉,即天河、银河。

"风雷鼓舞三千浪":风雷鼓动激起三千波浪,

# 三千浪:形容激起无数巨浪。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意。,风雷鼓舞:风鼓能使万物感奋振作。

"易象飞龙定在天":依据《易经》意象飞龙必定在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述志诗》是清代洪秀全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题明确,表达了洪秀全欲手握大权,通过斩邪留正来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志向。首联直抒胸臆,表明掌握杀伐权以扶正祛邪的决心;颔联展现其目光远大、声名远播的愿景;颈联以龙自比,体现志向不受限与无畏艰难的精神;尾联借风雷、飞龙意象,强化成就大业的信心。整首诗风格豪迈奔放,将洪秀全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其后续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奠定思想基调,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思想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天王

洪秀全(1814~1864),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天王。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初为乡村塾师,屡试科举未中,后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分兵北伐、西征。后太平天国内部分崩离析,最终导致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逐渐衰落,遭到清政府与列强的联合绞杀。其作品宣扬天下人都是兄弟姊妹、人人应拜上帝的思想,反对拜邪神。主要作品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洪秀全赴广州参加应试,却遗憾落第。返回花县之后,内心满是忧愤的他,遭受重病侵袭,卧病在床长达四十余日。传说,这首留存于世的《述志诗》,便是他在患病期间创作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述志诗。体现了诗人欲掌控天下杀伐权力,铲除邪恶、匡扶正义以解救百姓困苦的志向,营造出一种壮志凌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成就一番伟业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概。

2. 写作手法

比喻:“展爪似嫌云路小”以龙自比,见志向宏大及无畏精神。“风雷鼓舞三千浪”将革命比作风雷,突出磅礴气势。象征:“声振东南日月边”中“日月”,象征新政权,含建新秩序向往。“飞龙在天”,借《周易》意象,展革命胜利后新政权展望。用典:“解民悬”句,巧用《孟子・公孙丑上》中“解倒悬”典故,原意是行仁政让百姓如脱离倒悬之苦。作者借此表明要救百姓于水火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开篇“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便直陈革命理想,畅想揭竿而起、替天行道的画面。“解民悬”这一说法,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长期以来,封建宗法制度将帝王权力捧至无上地位,而作者却毅然宣称要夺取这一权力,旨在铲除邪恶、伸张正义,拯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困境。颔联“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极力展现自身眼光长远、声威震天。“眼通西北”巧妙化用辛弃疾《水龙吟》中“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之意,表明欲凭借武力夺取天下“江山”。“声振东南”则与洪秀全身为广东客家人,日后于广西紫荆山区金田村起事相呼应。“日月”在此象征着全新的政权。颈联“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所表达的是,天空都显得狭窄,难以施展其抱负;一旦腾飞而起,无惧清廷的无道统治。“汉程”指银河的河道,民间谶语有“王者有道,则河直如绳”,此处提及“汉程偏”,意即王者无道。尾联“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以风雷比喻革命风暴,借“飞龙在天”寓意改朝换代,彰显了对农民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法言・先知》提到“鼓舞万物者风雷乎”,《周易》乾卦九五爻辞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征圣人有道而登上王位。

4. 作品点评

此诗是立场鲜明的政治宣言,坚定地站在推翻封建专制体制的立场上,明确表达夺取最高统治权、荡涤旧制度糟粕、建立新政权的决心。太平天国领袖们在革命的筹备、发动及推进过程中,始终注重政治宣传,运用诗文等多种形式来组织和教育民众。洪秀全留存至今的诗歌有十余首,大多直接为革命宣传服务,这首诗堪称其开篇之作。除清晰述志外,该诗另一显著特点是巧妙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威崇拜观念。在中国古代,世袭君主传承不断,政治上呈现典型的“传统型权威”架构,皇帝被视为天子,代神权统治人间,而龙是皇帝的象征。出身农民的知识分子洪秀全,虽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天命思想依旧浓重,故而以龙自比,强调飞龙在天,以此发动群众,为农民革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这虽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却也是由农民革命的性质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整首诗围绕“述志”展开,通过“手握”“眼通”“声振”“展爪”“腾身”等词汇相互呼应,勾勒出一位极具浪漫色彩、化身为“飞龙”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此人正是后来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此诗尽显英雄豪情壮志,以磅礴气概取胜,不可与普通文人诗作等量齐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彭孙遹《生查子·旅夜》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