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 红: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绿:万木欣荣,层林尽染。,莺啼:江南春天到来,百鸟争喧,莺声洪亮,婉转如歌。,千里:长江以南广大地域。
"水村山郭酒旗风":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 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山郭:山城。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 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南朝:公元420-589年水村山郭酒旗风。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cháo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多少楼台烟雨中":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
# 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楼台:这里指寺院。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江南明媚春光与烟雨楼台的景色,通过众多意象,如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且具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营造出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莺啼”“酒旗风”等动态描写,黄莺啼叫,酒旗在风中飘扬,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又有“绿映红”“水村山郭”“楼台”等静态描写,绿树红花、水村山郭、寺庙楼台等,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列锦:在“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中,“水村”“山郭”“酒旗”这几个名词并列,将江南水乡的村庄、山城的城郭以及随风飘动的酒旗这三种典型的江南景物依次呈现出来,组合成一幅富有特色的江南春景图。多感官描写: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虚实结合: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这里,诗人不用“寺”,而又改换成了“楼台”,这不仅是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更主要的是适应“烟雨”这样的环境。在这里,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有眼前而历史,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对比:诗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当下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现出此时江南的明媚春光与热闹的世俗生活。而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将思绪拉回到南朝时期,那时佛教盛行,修建了众多寺庙,曾经的辉煌与如今在烟雨中略显孤寂、衰败的楼台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
3. 分段赏析
诗的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头,诗人就展开想象,从眼前的春景想到了整个江南大地。千里的江南,处处都是黄莺欢快地啼叫,桃花嫣红,柳树碧绿,满是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从写作手法来看,诗人先运用映衬的手法,把“红花”和“绿叶”相互搭配,还用一个“映”字,从视觉上凸显出“江南春”繁花似锦的画面。同时,从听觉角度,展现出江南春天黄莺欢唱、燕子飞舞的热闹场景。诗句里的“千里”这个词用得特别巧妙、有分量,它不仅拓宽了诗歌的空间美感,还为后面的描写打好了基础。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山郭”就是山城,指建在山脚下的城池。“酒旗”是古代酒店挂在外面的招牌。这句诗是说,在靠近水边的村庄,靠山而建的城郭,到处都能看到随风飘动的酒旗。在这里,诗人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把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映入眼帘的事物罗列出来。这些事物从大到小,不仅体现出一定的空间位置,还突出了“村”和“郭”依傍山水的江南独特建筑风格。尤其是一个“风”字,不仅让诗歌有了动态感,更突出了酒旗,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味道和人文气息。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寺”是说佛寺特别多。因为在那个时候,南朝佛教盛行,所以修建了大量寺庙。这句诗的意思是,南朝遗留下来四百八十多座古老寺庙。这里,诗人在写完“水村山郭酒旗风”后,把目光转向了“寺庙”,想象空间变大,思绪回到了“南朝”。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提升了诗歌的审美意境。同时,诗人用“寺”代表佛教,还用“四百八十”这个虚数来修饰,不仅让诗歌更形象,还和第一句里的“千里”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展现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状况,为最后一句抒情做好了铺垫。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就是像烟雾一样的蒙蒙细雨。这句诗是说,无数的楼台都笼罩在这如烟的细雨之中。这里,诗人不用“寺”,而换成“楼台”,不光是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更主要是为了契合“烟雨”这样的环境。在这里,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从眼前景象联想到历史,内心感慨万千——历史一直在发展变化,朝代的更替也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一方面用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天的自然美景,另一方面又以深刻的思考穿越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4. 作品点评
杜牧极为擅长以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勾勒出一幅幅绚烂迷人的画卷,营造出深邃幽美的意境,传达出含蓄蕴藉的情思,给予人们美的体验与思考的启示。《江南春》一诗深刻反映出中国诗歌与绘画共通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超脱时空限制,淡泊且洒脱,蕴含儒释道以及禅宗“顿悟”的思想内涵。在这样的审美引领下,诗歌与绘画所展现的多是思旧怀远、向往归隐、写意抒情的诗意,让人为之沉醉。
#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帝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当时已为多,而诗人侈其楼阁台殿焉。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明杨慎《升庵诗话》
# 为实接体。小李将军画山水人物,色色争岍,真好一幅江南春景图。大抵牧之好用数目字。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杨用修欲改“千里”为“十里”。诗在意象耳,“千里”毕竟胜“十里”也。
明胡震亨《唐音戊签》
# 曰“烟雨中”,则非真有楼台矣,感南朝遗迹之湮灭而语,特不直说。许浑亦云:“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窦牟云:“满目山阳笛里人”,言人已不存也……不曰楼台已毁,而曰“多少楼台烟雨中”,皆见立言之妙。
清黄生《唐诗摘钞》
# 缀以“烟雨”二字,便见春景,古人工夫细密。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若将此诗画作锦屏,恐十二扇铺排不尽。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江南春景,描写莫尽,能以简括,胜人多许。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四百八十寺”,无景不收入结句,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 前二句言江南之景。渡江梅柳、芳信早传,袁随园诗所谓“十里烟笼村店晓,一枝风压酒旗偏”,绝妙惠崇图画也。后言南朝寺院多在山水胜处,有四百八十寺之多,况空濠烟雨之时,罨画楼台,益增佳景。小杜曾有“倚遍江南寺寺楼”句,刘梦得有“偏上南朝寺”句,可见琳宫梵宇随处皆是。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按杨慎之说,拘泥可笑,何文焕驳之楚也。但谓为诗家善立题,则亦浅之夫视诗人矣。盖古诗人非如后世作者先立一题,然后就题成诗,多是诗成而后立题。此诗乃杜牧游江南时,感于景物之繁丽,追想南朝盛日,遂有此作。“千里”之词,亦概括言之耳,必欲以听得着、看得见求之,岂不可笑。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字字着色画。此种风调,樊川所独擅。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不详《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一篇: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下一篇: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