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辅三秦":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
# 城阙辅三秦:意思是三秦辅卫着长安。城阙,指长安。辅三:一作俯西。辅,护卫。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透过迷茫的烟雾遥望蜀地。
#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风烟: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
"与君离别意":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
# 意:心意,心情。,君:这里指杜少府。
"同是宦游人":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 宦游:外出做官。,同:一作“俱”。
"海内存知己":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 海内:四海之内。古人认为我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天涯若比邻":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 比邻:近邻。,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无为在歧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
# 歧路:岔路口。,无为:不要。
"儿女共沾巾":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调和豁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乐观态度,展现了初唐诗歌的清新风格和高远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对仗。前句中“城阙”对“风烟”,“三秦”对“五津”;后句里“海内”对“天涯”,“知己”对“比邻”。句式工整,语言凝练,增强诗歌节奏感与韵律美。虚实结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的是实景。诗人站在长安城下,遥望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之地,虽然不能直接看到,但通过“风烟”这一意象,将两地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辽远的空间感。而后文“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则转入虚写,抒发了诗人和友人离别时的情感,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深化了离别的情感。夸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运用夸张,诗人身在长安,却言能望见千里之外的“五津”。常人视力难及之处,借想象以“望”字将长安与蜀地遥相勾连,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突显了对友人此去路途遥远的关切,以及两人情谊不受距离阻隔的深厚。
3. 分段赏析
首联对仗严整。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诗人站在长安城外,遥望远方。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城阙高耸,三秦大地环绕其旁,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这里既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又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基调。“风烟望五津”诗人目光所及之处,是蜀州的五津。风烟渺渺,五津在远方若隐若现。五津是蜀州的交通要道,象征着友人即将奔赴的地方。这里用“风烟”一词,既描绘出旅途的遥远和艰辛,又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引发读者对友人前途的遐想。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为壮阔,极为精整。颔联以散句上承,句法起了变化,表现方法也由写景改为抒情,以实转虚,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诗人直接点明了离别的情感。与友人的分别,让诗人内心充满了不舍。这里的“离别意”不仅仅是对友人的眷恋,更有一种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同是宦游人”诗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安慰友人。他们都是为了仕途奔波的人,离别是宦游生活中的常态。这种自我安慰和对友人的劝解,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又展现出一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拉近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距离,让离别的情感不再那么沉重。这两句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使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颈联两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以一种高远的视角来表达对友情的看法。只要心中有知己,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如同近在咫尺。这里的“海内”一词,拓展了空间的范围,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超越距离的力量。“天涯若比邻”进一步深化了上句的意思。天涯海角的距离,在真挚的友情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诗人用这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定信念,也给即将远行的友人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成为人们表达友情的典范。这一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十字一意,应作一句读,宋人称之为“流水对”,艺术性极高。尽管它们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中化出,但是显得更加精简、明快,富有节奏感。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诗的前六句意境阔大,情调开朗,感情深厚。“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在岔路口悲伤。歧路象征着离别,而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坦然面对离别,不要过于伤感。这里的“无为”一词,体现了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种劝慰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克制。整首诗在这种豁达的氛围中结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4. 作品点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这首诗从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看,算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以壮阔的自然景象烘托离别之情,意境宏大而深远。表明了王勃在唐代新体诗形成阶段所作出的努力。全诗抒发对友人的真情实感,从胸臆中流出,没有丝毫宫廷式的赞美和矫饰,脱净了宫廷诗的格调,为初唐诗坛的改革倡导刚健诗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 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明顾璘《批点唐音》
# 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此等作,取其气完而不碎,真律成之始也。其工拙自不必论,然诗文有创有修,不可靠定此一派,不复求变也。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前后两截格。前二句实,后六句悉虚,恐笔力不到则易疏弱,此体固不足多尚。
清黄白山《唐诗矩》
# 陈婉俊补注云: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陈德公先生曰:通首质序,未免起率易之嫌。顾尔时开拓此境,声情婉上,正是绝尘处。陈伯玉之近调,高达夫之先驱也。五六直作腐语,气旺笔婉,不同学究。结强言耳,黯然之意,弥复神伤。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北江曰:壮阔精整(首二句下)。又曰: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海内”二句下)。姚曰:用陈思《赠白马王彪》诗意,实自浑转。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支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 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慰安其情,开广其急,可作正小雅。
《唐诗意》
# 王工写景,遂饶秀色。至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是理至不磨,人以习闻不觉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上一篇: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杜牧《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