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bài
tián
shuǐ
bī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bài
tián
shuǐ
bīng
yáng
yóu
zhào
duǎn
cháng
tíng
nián
fèi
shī
míng
lín
bēi
shàng
dòu
rén
qián
dēng
láo
láo
chén
shì
shí
xǐng

译文

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逐句剖析

"败叶填溪水已冰":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

# 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

"夕阳犹照短长亭":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 题名: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

# 倚:一作驻。

"斗鸡人拨佛前灯":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

# 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此处“斗鸡人”与前“倚马客”对举,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

"劳劳尘世几时醒":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为纳兰性德所作。词之上片描绘废寺外景,呈现出一派荒凉寂静、往昔繁华不再的景象。下片则刻画废寺内景,展现其残破衰败、香火断绝的境况。其中提及“倚马客”与“斗鸡人”,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年间,词人在随驾康熙皇帝出巡途中偶览“废寺”,触景生情,乃赋词一首,以抒古今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这首词通过对重阳节战地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豪迈旷达的革命情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下阕“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运用了唐朝贾昌的典故。贾昌从被唐玄宗恩宠到安史之乱后家道中落,依存于佛寺的命运起伏,与寺庙从往昔的繁华到如今的荒凉冷落相呼应。借这个典故,深刻地揭示了寺庙如同人的命运一样,在岁月变迁中饱经盛衰兴亡,使词作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对比:将过去寺庙的繁华(通过想象过去善男信女、贵宦雅宾、文人墨客往来的场景)与当下的荒凉冷落(如今只有闲游过客、斗鸡人等)进行对比,突出了寺庙命运的巨大变化,强化了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主题。同时,以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洒脱与纳兰性德此词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所体现的悲凉感怀形成对比,衬托出纳兰词中那种独特的不胜苍凉的悲感,更鲜明地展现出纳兰性德的情感风格。渲染:词的开篇“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描绘了一幅衰败、寒冷的画面。“败叶”点明时节是深秋,树叶凋零;“填溪”写出落叶之多,溪水几乎被填满;“水已冰”则直接点明寒冷的天气,溪水已经结冰。“夕阳犹照短长亭”,夕阳的余晖洒在长短不一的亭台上,给画面增添了一抹凄凉的色彩。通过这些描写,渲染出一种萧瑟、孤寂、清冷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上阙描绘了废寺之外的景色,呈现出一片荒凉冷寂、繁华不再的景象。“败叶填溪水已冰”,凋零的秋叶纷纷落入溪流,“填”字凸显出败叶数量之多,给人带来沉重压抑之感,也表明时令已进入深秋冬。“夕阳犹照短长亭”,在荒秋的黄昏时分,夕阳斜照着长亭短亭,而行人早已不见踪迹。此句看似写亭,实则暗喻人,因为长亭短亭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勾勒出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相契合,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经过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切入“废寺”主题。“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留念,这些题名经年累月遭受风吹雨打,逐渐模糊不清,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从正面渲染出废庙的冷落苍凉。下片着重描写废寺内景,展现出残破不堪、香火断绝的景象。“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来到寺中的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与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引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唐玄宗喜好斗鸡,设立斗鸡坊,贾昌七岁就通晓鸟语,驯鸡如神,被任命为五百小儿长,每日赏赐金帛,其父亲去世时,玄宗赐葬器,天下人称他为“神鸡童”。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然而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家被乱兵劫掠一空。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每日食粥一杯,卧草席。作者运用贾昌的故事,旨在说明寺庙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皆归于荒凉冷落。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妙之笔,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此句意为那些临碑者、斗鸡人以及过去至此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无论贤愚,在这尘世中终同归一梦,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却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洒脱,有的只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感怀。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语调低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透露出纳兰内心深处的无尽苍凉与悲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唯结句点明虔敬之意,同时也透露了不胜苍凉的悲感。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纳兰词研究专家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 词的情调比较消沉。在凄凉的荒郊,天气阴冷,夕阳斜照。诗人面对荒废了的寺院,不禁黯然神伤。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很值得注意。生长在富贵之家的人,拨弄着佛像前那朵幽冷的灯火,情调很不协调。而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不协调的意境,表达自己特定的心境。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张问陶《晓行》

下一篇:清·黄宗羲《苍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