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不解愁":不解风情的东风吹来,
# 东风:即春风。
"偷展湘裙衩":轻拂着她的裙衩。
# 衩:为衣裙下边的开口。,湘裙:湖绿色的裙子。
"独夜背纱笼":在寂寞的夜里,背靠着丝纱的灯罩,
# 纱笼:一种以纱制成的罩子,用以罩在熏炉外面。
"影著纤腰画":映照出纤细身影。
"爇尽水沉烟":沉香燃尽,烟气也已消散,
# 水沉:即水沉香、沉香。,爇:燃烧。
"露滴鸳鸯瓦":露珠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
# 鸳鸯瓦:成双成对的瓦,两两相扣,如同相依的鸳鸯。
"花骨冷宜香":夜里天气变得寒冷,
# 花骨:花枝。
"小立樱桃下":但立于樱桃树下面花蕾的香气却愈加宜人。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通过描绘女子在春夜中的孤独身影、周围环境以及其姿态,如“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等词句,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女子相思的愁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纳兰性德以花骨比喻女子弱骨,将女子与花相融合。如同苏轼《雨中看牡丹》中“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以花骨体现女子的清寒之态,不仅生动展现出女子的娇弱,也让其相思愁情随着画面的呈现愈发深沉。同时,词人“瘦骨不禁秋,总成愁”(《昭君怨》)也可辅助理解此处以骨写人的精妙比喻,尽显女子在愁绪笼罩下的楚楚可怜。渲染:通过一系列场景描写来渲染愁情。上阕“独夜背纱笼,影着纤腰画”,描绘女子春夜独自背立纱笼旁,熏炉火光映出纤腰身影的场景;下阕又有沉香燃尽、夜露滴瓦等画面,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女子夜深不寐、愁思绵延的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相思之苦、愁情之深。衬托:“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词人将东风人格化,赋予其“不解愁”“偷展”的情感与动作,以不解愁的东风,不经意间衬托出女子内心的愁绪。女子愁肠百结,而东风却自顾自地吹展她的裙衩,二者形成鲜明对照,更显女子愁情之深。
3. 分段赏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开篇词人便将笔触伸向女子的着装,以“东风”点明时节为春天。这里词人巧用拟人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情感,言其“不解愁”,实则是以东风的懵懂无知,来反衬女子内心愁绪的深沉浓郁。东风自顾自地吹开女子湘裙的衩口,女子却沉浸在自己的愁思之中,对这东风的举动浑然不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女子的愁绪如影随形。同时,“湘裙”一词暗示出女子身份不凡,可能是出身贵族或有着良好教养,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神秘与优雅的色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此句将场景转换至夜晚,进一步描绘女子形象。“独夜”二字直接点明女子所处环境的孤寂,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她独自一人,背对着纱笼。纱笼散发着微弱的光,映照出她纤细的腰身,勾勒出一幅孤独的剪影。这里词人从侧面着笔,通过对女子背影与纤腰的刻画,展现出其身姿的婀娜,同时也暗示出她因愁思而身形消瘦,如同柳永笔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人。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纱笼的微光为静态背景,女子的身影在这微光中却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心事,动人心弦,勾起读者对女子为何如此愁苦的强烈好奇。上阕虽未直接提及女子的面容与愁绪的具体缘由,但通过对其服饰、身姿及所处环境的细致描写,一个满怀愁绪、孤独寂寞的女子形象已跃然纸上,为下阕愁情的进一步渲染奠定了基础。“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下阕开篇,词人将目光转向女子所处的环境细节。“爇尽水沉烟”,沉香燃尽,那袅袅升腾的烟气也逐渐消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女子已独自度过了漫长的夜晚,她的孤独与愁绪在这寂静的夜里愈发深沉。“露滴鸳鸯瓦”,夜晚的露水凝结,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鸳鸯瓦”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着夫妻恩爱、成双成对,然而此时女子却形单影只,与这成双的鸳鸯瓦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加深了女子的孤寂之感,强化了她的愁思。此句不仅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清冷的画面,更从听觉角度,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露水滴答落下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这声音更凸显出环境的静谧与女子内心的孤独。“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结尾两句,词人将女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这春寒料峭的夜晚,花朵的骨朵在清冷的空气中散发着宜人的香气,女子静静地伫立在樱桃树下。词人在此以花骨比喻女子,一方面展现出女子如同花骨般娇弱,在寒夜中独自承受着愁绪的侵袭;另一方面,也暗示女子与花骨一样,虽身处清冷环境,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女子在樱桃树下的“小立”,看似安静平和,实则内心波澜起伏,她的愁情与周围的花香、夜色交织在一起,愈发显得浓郁而深沉。这两句将整首词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更为空灵、幽远的境界,让读者沉浸在女子那无尽的愁绪之中,回味无穷。下阕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从多个角度渲染愁情,将女子的愁绪从室内延伸至室外,从夜晚的孤独寂寞拓展到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使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沉。
4. 作品点评
纳兰性德的《生查子》一词,主题为女子相思之愁。题材虽不宏大,却无损其审美魅力。词作以一系列连贯的画面,勾勒出春夜中一位独立难眠的女子形象。借“东风不解愁”烘托女子的孤寂,以“露滴鸳鸯瓦”渲染清冷氛围,并用“花骨”作比,生动展现女子娇弱与愁绪。如此巧妙的手法,将相思愁情抒发得真挚感人,为读者带来独特的艺术美感。
# 此阕只写一女子夜间孤零形象,初在灯下,复又移于花下。其心情,则已由“东风不解愁”一句示出。
现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