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zhā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dōng
fēng
jiě
chóu
tōu
zhǎn
xiāng
qún
chà
bèi
shā
lóng
yǐng
zhuó
xiān
yāo
huà
ruò
jìn
shuǐ
chén
yān
yuān
yāng
huā
lěng
xiāng
xiǎo
yīng
táo
xià

译文

不解风情的东风吹来,轻拂着她的裙衩。在寂寞的夜里,背靠着丝纱的灯罩,映照出纤细身影。沉香燃尽,烟气也已消散,露珠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夜里天气变得寒冷,但立于樱桃树下面花蕾的香气却愈加宜人。

逐句剖析

"东风不解愁":不解风情的东风吹来,

# 东风:即春风。

"偷展湘裙衩":轻拂着她的裙衩。

# 衩:为衣裙下边的开口。,湘裙:湖绿色的裙子。

"独夜背纱笼":在寂寞的夜里,背靠着丝纱的灯罩,

# 纱笼:一种以纱制成的罩子,用以罩在熏炉外面。

"影著纤腰画":映照出纤细身影。

"爇尽水沉烟":沉香燃尽,烟气也已消散,

# 水沉:即水沉香、沉香。,爇:燃烧。

"露滴鸳鸯瓦":露珠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

# 鸳鸯瓦:成双成对的瓦,两两相扣,如同相依的鸳鸯。

"花骨冷宜香":夜里天气变得寒冷,

# 花骨:花枝。

"小立樱桃下":但立于樱桃树下面花蕾的香气却愈加宜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是清代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为咏愁之作。上片描绘女子形象,东风不解其愁,女子独对纱笼,身影纤细。下片描写夜景,水沉香燃尽,露滴鸳鸯瓦,女子在樱桃花下独立。全词虽无直接愁叹之语,却处处弥漫着愁绪,展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运用借景抒情与侧面烘托。借东风、沉烟、露滴等景,烘托女子愁情;通过刻画女子姿态、所处环境,侧面展现其内心世界。笔法细腻,寥寥数笔勾勒出女子形象,情与景自然融合,营造出清冷优美的意境。上片聚焦女子,以东风“偷展湘裙衩”暗示其愁绪难遣,“独夜背纱笼”凸显孤独;下片借夜景渲染,“爇尽水沉烟”写时间流逝,“露滴鸳鸯瓦”“小立樱桃下”描绘女子所处清冷环境,强化愁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由纳兰性德所作。纳兰性德二十岁时,迎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二人伉俪情深,恩爱非常。然而,仅三年时光,卢氏便不幸亡故。此词创作于卢氏去世后,彼时纳兰性德陷入凄清孤苦的鳏居生活,他将对亡妻的思念与自身的孤寂哀愁融入词中,借词抒发内心深沉的悲痛与无尽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通过描绘女子在春夜中的孤独身影、周围环境以及其姿态,如“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等词句,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女子相思的愁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纳兰性德以花骨比喻女子弱骨,将女子与花相融合。如同苏轼《雨中看牡丹》中“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以花骨体现女子的清寒之态,不仅生动展现出女子的娇弱,也让其相思愁情随着画面的呈现愈发深沉。同时,词人“瘦骨不禁秋,总成愁”(《昭君怨》)也可辅助理解此处以骨写人的精妙比喻,尽显女子在愁绪笼罩下的楚楚可怜。渲染:通过一系列场景描写来渲染愁情。上阕“独夜背纱笼,影着纤腰画”,描绘女子春夜独自背立纱笼旁,熏炉火光映出纤腰身影的场景;下阕又有沉香燃尽、夜露滴瓦等画面,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女子夜深不寐、愁思绵延的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相思之苦、愁情之深。衬托:“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词人将东风人格化,赋予其“不解愁”“偷展”的情感与动作,以不解愁的东风,不经意间衬托出女子内心的愁绪。女子愁肠百结,而东风却自顾自地吹展她的裙衩,二者形成鲜明对照,更显女子愁情之深。

3. 分段赏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开篇词人便将笔触伸向女子的着装,以“东风”点明时节为春天。这里词人巧用拟人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情感,言其“不解愁”,实则是以东风的懵懂无知,来反衬女子内心愁绪的深沉浓郁。东风自顾自地吹开女子湘裙的衩口,女子却沉浸在自己的愁思之中,对这东风的举动浑然不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女子的愁绪如影随形。同时,“湘裙”一词暗示出女子身份不凡,可能是出身贵族或有着良好教养,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神秘与优雅的色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此句将场景转换至夜晚,进一步描绘女子形象。“独夜”二字直接点明女子所处环境的孤寂,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她独自一人,背对着纱笼。纱笼散发着微弱的光,映照出她纤细的腰身,勾勒出一幅孤独的剪影。这里词人从侧面着笔,通过对女子背影与纤腰的刻画,展现出其身姿的婀娜,同时也暗示出她因愁思而身形消瘦,如同柳永笔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人。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纱笼的微光为静态背景,女子的身影在这微光中却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心事,动人心弦,勾起读者对女子为何如此愁苦的强烈好奇。上阕虽未直接提及女子的面容与愁绪的具体缘由,但通过对其服饰、身姿及所处环境的细致描写,一个满怀愁绪、孤独寂寞的女子形象已跃然纸上,为下阕愁情的进一步渲染奠定了基础。“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下阕开篇,词人将目光转向女子所处的环境细节。“爇尽水沉烟”,沉香燃尽,那袅袅升腾的烟气也逐渐消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女子已独自度过了漫长的夜晚,她的孤独与愁绪在这寂静的夜里愈发深沉。“露滴鸳鸯瓦”,夜晚的露水凝结,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鸳鸯瓦”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着夫妻恩爱、成双成对,然而此时女子却形单影只,与这成双的鸳鸯瓦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加深了女子的孤寂之感,强化了她的愁思。此句不仅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清冷的画面,更从听觉角度,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露水滴答落下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这声音更凸显出环境的静谧与女子内心的孤独。“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结尾两句,词人将女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这春寒料峭的夜晚,花朵的骨朵在清冷的空气中散发着宜人的香气,女子静静地伫立在樱桃树下。词人在此以花骨比喻女子,一方面展现出女子如同花骨般娇弱,在寒夜中独自承受着愁绪的侵袭;另一方面,也暗示女子与花骨一样,虽身处清冷环境,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女子在樱桃树下的“小立”,看似安静平和,实则内心波澜起伏,她的愁情与周围的花香、夜色交织在一起,愈发显得浓郁而深沉。这两句将整首词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更为空灵、幽远的境界,让读者沉浸在女子那无尽的愁绪之中,回味无穷。下阕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从多个角度渲染愁情,将女子的愁绪从室内延伸至室外,从夜晚的孤独寂寞拓展到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使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沉。

4. 作品点评

纳兰性德的《生查子》一词,主题为女子相思之愁。题材虽不宏大,却无损其审美魅力。词作以一系列连贯的画面,勾勒出春夜中一位独立难眠的女子形象。借“东风不解愁”烘托女子的孤寂,以“露滴鸳鸯瓦”渲染清冷氛围,并用“花骨”作比,生动展现女子娇弱与愁绪。如此巧妙的手法,将相思愁情抒发得真挚感人,为读者带来独特的艺术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阕只写一女子夜间孤零形象,初在灯下,复又移于花下。其心情,则已由“东风不解愁”一句示出。

现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吴翌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下一篇:清·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