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桨子藕花乡":划木兰舟航行在红荷盛开的水乡,
# 藕花:即荷花。,木兰桨子:用木兰树做的船桨。古诗中常以“兰桨”借作船只的美称。
"唱罢鞓红晚气凉":听采莲女唱罢莲歌才感觉夜气微凉。
# 晚气:暮色,此处指晚间的天气。,鞓红:一种红色的牡丹,这里是形容荷花。
"烟外柳丝湖外水":暮烟外垂柳飘拂湖外运河水流向远方,
"山眉澹碧月眉黄":远山如眉峰淡碧,弦月如峨眉金黄。
# 月眉:形容月亮像弯弯的眉毛。,澹:同“淡”。
晚清文学家、画家
姚燮(1805~1864?),清代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也桥等,浙江镇海人。道光举人,由誊录例选知县,未赴,以著作教授终身。姚燮博学多才,工诗词骈文,兼擅戏曲与绘画,是甬东诗人之一。其尤长于诗,风格奇肆秾丽,熔杜甫、李白、李贺、白居易、李商隐于一炉。姚燮身经鸦片战争,有不少纪事感时之作,悲愤激昂。其善画人物花鸟,而平生画梅最多,画技高超,以致生前画名一度掩过文名。有诗歌《谁家七岁儿》《卖菜妇》《清江叹》等。今传有《大梅山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微山湖上菡萏满塘、诗人泛着木兰桨悠然泛舟的惬意画面,展现了船上之人唱罢“鞓红”后,初秋夜晚的清幽之景,包括烟外柳丝、湖外浩渺之水,以及澹碧山眉、淡黄月眉,营造出清丽婉转、诗情画意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微山湖上菡萏满塘、诗人泛着木兰桨悠然泛舟的惬意画面,展现了船上之人唱罢“鞓红”后,初秋夜晚的清幽之景,包括烟外柳丝、湖外浩渺之水,以及澹碧山眉、淡黄月眉,营造出清丽婉转、诗情画意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木兰桨子藕花乡”描绘静态的水乡荷花美景,“唱罢鞓红”从动态的歌唱到“唱罢”后的静态,动静转换间增添诗歌韵味。比喻:“山眉澹碧月眉黄”运用比喻手法,将被景物遮挡、只露出顶端的山峦比作女子弯弯的眉,即“山眉”,晚唐司空图曾有“稍宽春水面,尽见晚山眉”也是如此;将弯弯的月牙比作眉,即“月眉”,如骆宾王“峨眉山上月如眉”等。这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增添了婉约秀媚的情调。烘托:对于船上人歌唱这一情节,诗人未正面描写,而是选取“唱罢鞓红晚气凉”的“唱罢”时刻。借助读者对苏轼《前赤壁赋》中“桂耀兮兰桨,击空明兮沂流光”描绘泛舟吟唱场景的联想,侧面烘托出舟上之人夜游、吟诗的乐趣。
3. 分段赏析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鞓红晚气凉”诗的开篇“木兰桨子藕花乡”,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清莹的水面上,荷花亭亭玉立,硕大翠绿的荷叶簇拥着娇艳吐芳的花朵,红裳翠盖,美不胜收。诗人乘坐着以木兰为桨的小船,悠然飘荡在这十亩藕花盛开的水乡之中。“木兰桨子”这一意象,承载着古代文人的雅致情怀。唐人李峤的“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宋人杨万里的“松江是物皆诗料,兰桨穿湖即水仙”,这些优美的诗句不断叠加,让“兰桨”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了美好与闲适的象征。当这一意象出现时,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碧波荡漾、清风拂面,文人雅士们泛舟游玩、饮酒赋诗的超俗场景。诗人巧妙地选取“兰桨”与“藕花”两个诗味浓郁的意象,便将古代文人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的簇拥中,那叶小巧的扁舟若隐若现,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与神秘。紧接着“唱罢鞓红晚气凉”,进一步展现了船上之人的高雅洒脱。“鞓红”本是一种红色牡丹,此处借指荷花。在绿荷红莲的环绕中,小舟悠然前行,船上之人面对如此美景,兴致盎然,扣舷高歌。诗人并未直接描绘歌唱的热闹场面,而是选取“唱罢”这一时刻。“唱罢”意味着歌声刚刚停歇,然而那余音似乎仍在月影水光的莲塘间袅袅回荡。“晚气凉”三个字,精准地捕捉到初秋夜晚的独特气息,略带凉意的秋风轻轻拂过,不仅让荷花微微颤动,也让人心神清爽。这种从热闹到静谧的转换,将原本兴致昂扬的歌唱化为一幅幽然静美的画面,既保留了诗歌清丽婉转的美学风格,又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悠然情味。读者虽未看到歌唱的场景,但凭借苏轼《前赤壁赋》中“桂耀兮兰桨,击空明兮沂流光”等描绘泛舟吟唱的经典语句,也能深切体味到舟上之人夜游、吟诗的乐趣。“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诗人将笔触转向岸边与远处的景色。古人常以“烟柳”形容夜幕下朦胧的柳林,皓月的银辉洒下,仿佛给柳林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烟,让细长低垂的柳枝显得愈发婀娜。但诗人在此处却用“烟外柳丝”,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述,实则妙趣横生。它突破了常规的视角,让我们仿佛看到在那朦胧烟柳之外,还有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柳丝在随风轻扬,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层次感与丰富度。而“湖外水”则生动地写出了湖水的渺远浩渺,远处湖水与天际融为一体,水天茫茫,给人一种辽阔无垠的感觉。这种“无理而妙”的写法,从日常逻辑看似乎荒诞,但在诗歌中却韵味无穷,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烟柳朦胧、水波浩渺的美妙图景,充分展现了诗歌艺术独特的魅力。最后“山眉澹碧月眉黄”,更是巧夺天工之笔。在月夜的朦胧中,被景物遮挡的山峦,只露出起伏蜿蜒的顶端部分,那优美的弧线恰似女子弯弯的眉。晚唐司空图曾有“稍宽春水面,尽见晚山眉”,便是以眉喻山。而“月眉”在古诗中也屡见不鲜,如骆宾王的“峨眉山上月如眉”,岑参的“月如眉已画”等,弯弯的月牙被比作眉,形象而贴切。诗人在此将“山眉”与“月眉”相连使用,相互映衬。“山眉澹碧”,细腻地描绘出在秋月映照下,青山呈现出淡远透碧的色调;“月眉黄”则生动地写出七夕之月柔和、明媚的色泽。这一句不仅让画面更添婉约秀媚的情调,更将自然山水的美妙与柔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在结尾处达到了情景交融、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给读者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诗在形象与语言上皆清新动人。姚燮的诗作风格多元,既有如《闻定海城陷》《捉夫谣》那般“气骨雄健,思力沉著”的壮美篇章,也有像本诗这样“情韵婉转”的优美之作。姚燮才华横溢,在诗、词、古文、戏曲等领域均有造诣,且绘画功底深厚。他凭借画家对自然景物独特的形象感知、色彩捕捉能力,以及绘画表现手法,融入诗歌创作中,使作品达到诗情与画意相互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高度。比如“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便极具绘画美感,生动诠释了“诗中有画”的意境。
上一篇:清·吴绮《春光好·迎春》
下一篇:清·仓央嘉措《情诗(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