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立红桥柳半垂":依立在垂柳飘飘的红桥上,
"越罗裙飏缕金衣":罗裳轻舞随风飘。
# 缕金衣:绣有金丝的衣服。,飏:一作扬。,越罗裙:越地所产之丝织物,轻柔而精美。
"采得石榴双叶子":摘下两片石榴叶,
# 石榴:石榴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石榴,一名丹若。梁大同中东州后堂石榴皆生双子。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
"欲贻谁":想要留给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即便是多情之人面对着西沉的落日,
# 便:如果。
"只应无伴送斜晖":也只能独自目送那渐暗的余晖。
"寄语东风休著力":希望借助东风的力量讲心中话给你听,无奈东风劲,
# 著力:用力、尽力。著:一作着。,寄:希望。
"不禁吹":尽吹散。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描绘了一位女子怜春惜春又怨春的情态,通过回忆亡妻生前于红桥伫立、罗衣飘飏的场景,抒发词人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
2. 写作手法
联想:“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女子采摘到石榴双叶子,诗人由此展开联想。在传统意象中,石榴双叶象征着情侣间的相思,成双的叶子容易让人联想到成双的人。这里由女子手中的石榴双叶,联想到她心中对情人的思念,以及不知将象征相思的叶子送给谁的惆怅,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出女子孤寂、落寞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从形象塑造来看,词人描绘出一位女子于垂柳掩映的红桥边小立的画面。“越罗裙”“缕金衣”,以华美的服饰突出女子的娇柔与优雅,暗示其身份与气质。从语言特色上,用词精致,“飏”字生动地表现出衣袂飘飘的动态感,使画面更具灵动性。从表达技巧而言,通过环境与服饰描写,营造出一种优美且略带孤寂的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在形象与情感表达方面,“石榴双叶子”作为情侣相思的意象,女子采得此叶却不知“欲贻谁”,将其怀春又孤独的心境展露无遗。从语言上,质朴的问句,直白地传递出女子内心的迷茫与惆怅。从表达技巧看,以小见大,借这一动作和疑问,深刻地揭示出女子情感上的空缺与幽凄。下片“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从内容主题与表达技巧角度,“有情”与“无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女的孤独。“当落日”“送斜晖”,用重复的意象,搭配“当”“送”两个相反的动词,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强化了时光流逝中孤独之感的蔓延。从情感表达上,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在落日余晖下的落寞与无奈。“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从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来看,“东风”这一意象,常与春天、美好易逝相关联。词人借“寄语东风”,无论是少女还是诗人的叮嘱,都饱含着对女子的怜惜。从语言与表达技巧上,简洁的语句,却蕴含深情,将女子因孤独而显得孱弱、惹人疼惜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也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与怜惜之情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动人。
4. 作品点评
此词虽承袭花间词派笔法,着力描摹少女情态,却别于花间词之处在于,少了些艳丽雕琢的脂粉气,多了几分清新雅致。花间词派作为词的正统脉络,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过于雕琢、艳俗等流弊。此词恰以相对清雅之态,为词风的演进提供了新的方向。
# 翠柳掩映之中,一个身穿华丽衣衫的女子红桥小立,裙裾轻扬……此词写来有入画之妙,布景设色,俱见匠心。又用欲寄双叶见其情思,用弱不禁风见其憔悴,则伊人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也浮现纸上了。
现代纳兰词研究者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上一篇:清·吴嘉纪《玉钩斜》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点绛唇·咏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