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qiè
qiè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qiè
qiè
cǎn
dàn
huáng
huā
jié
mèng
zhēn
shēng
hún
wèi
xiē
gèng
luàn
qióng
bēi
yān
chén
shēng
yàn
kōng
lóu
pāo
cán
xián
suǒ
chuáng
tóu
yàng
xiǎo
fēng
cán
yuè
ér
jīn
chù
tiān
chóu

译文

凄惨悲切,正值菊花盛开的清冷时节。梦里捣衣的砧声好像始终没有停歇,更何况还有杂乱的蟋蟀悲凉地哀鸣。燕子离去后楼中落满灰尘,床头的琴弦也已凌乱残破。同样是清晨的微风与将落的残月,如今却触景生情增添了许多愁绪。

逐句剖析

"凄凄切切":凄惨悲切,

# 切切:哀怨、忧伤貌。

"惨淡黄花节":正值菊花盛开的清冷时节。

# 黄花节:指重阳节。黄花:菊花。

"梦里砧声浑未歇":梦里捣衣的砧声好像始终没有停歇,

# 砧声:捣衣声。

"那更乱蛩悲咽":更何况还有杂乱的蟋蟀悲凉地哀鸣。

# 悲咽:悲伤呜咽。,蛩:指蟋蟀。

"尘生燕子空楼":燕子离去后楼中落满灰尘,

"抛残弦索床头":床头的琴弦也已凌乱残破。

# 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一样晓风残月":同样是清晨的微风与将落的残月,

"而今触绪添愁":如今却触景生情增添了许多愁绪。

# 触绪:触动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凄凄切切》乃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着重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围绕种种声响有序铺陈。开篇借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意境,刻画秋意深浓之时,词人形单影只,满心孤寂清冷,满是凄惨忧戚之感,唯一能相伴的,唯有梦境里传来的捣衣砧声,还有夜半惊醒时所听闻的蟋蟀鸣声。下片率先引用唐代关盼盼的典故,委婉暗示佳人已然离去良久,曾经爱人借弦吹之音抒发内心情愫的声响,已然在漫长黑夜中消散殆尽。随后化用柳永《雨霖铃》的词意,渲染出清秋时节那种清冷、寂寥的氛围,如此美好景致,全都白白辜负;满心的千般酸楚,更是无人可以倾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纳兰性德再度参加进士考试,最终取得二甲第七名的成绩。而后,康熙皇帝钦命他为三等侍卫。这首词乃是词人出任御前侍卫的第二年所创作。另外,此词乃是作于重阳佳节,是作者为悼念亡故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悼亡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清代纳兰性德作的一首词,也是悼亡词。通过描写黄花盛开、砧声、蛩鸣、燕子空楼、弦索抛残等景象,写出了秋天的萧瑟与冷落。借助这些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的怀念、当下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以“凄凄切切”直接道出悲凉心境,随后通过对黄花节(重阳节)、捣衣声、蛩鸣等景象描写,如“黄花节是指的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便是菊花”“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将内心的哀怨、凄凉等情绪融入到这些景物之中,借重阳时节的萧索之景抒发内心情绪,情景交融。用典:“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化用宋周邦彦《解连环》词“燕子楼空,尘锁一床弦索”,借用燕子楼的典故,燕子楼在江苏徐州,唐时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曾居于此,张死后,盼盼仍居燕子楼十余年不嫁,这里借指亡妻的居室,表达悼亡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点明“凄凄切切”,将内心的悲凉缓缓道出。紧接着提及时节正值黄花节,这里所说的黄花节便是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指的便是菊花。这又是纳兰的一首重阳佳作,借重阳这个特殊的时节,来抒发内心的种种情绪。在纳兰的词作里,悲伤仿佛是永恒的旋律,这首词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惨淡”来描绘黄花节,借此展现自己满心的哀怨。或许在深秋这个万物逐渐凋零的季节里,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无尽的悲凉之感。再看接下来的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纳兰许是在思念某位故人。“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这里有几个地方需要稍作解释,“砧声”指的是洗衣服时发出的声音,在古代,人们洗衣服常常会将衣服反复捣动,以此加快清洗速度,捣衣过程中便会传来阵阵声响。“蛩”说的便是蟋蟀。词人在梦中听到那捣衣的声音,一下又一下,似有若无,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却又好像就在耳边。捣衣声尚未停歇,耳畔又传来蟋蟀的叫声,在这半夜时分,听起来着实让人内心一阵揪紧。重阳深夜,于午夜梦回时分,竟是这般凄惶的景象。纳兰梦中出现的那位捣衣之人究竟是谁呢?想来应该是一位女子。但这位女子到底是谁,为何会以如此凄凉的形象出现在纳兰的梦中呢?按照常理推测,这名女子应该是已经离开纳兰,让他再也无法相见的人。于是有人猜测,这是在重阳佳节之际,纳兰因思念故去的卢氏而创作的悼亡词;也有人觉得这是纳兰为沈宛所写。但无论如何,这首词着实将凄凉之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上片在梦醒时分,词人猛然发觉离人已不在身旁,心中满是伤痛。下片中,“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其灵感源自宋周邦彦《解连环》词中的“燕子楼空,尘锁一床弦索”,借此点明悼亡之情,让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自然流淌而出。燕子楼位于江苏徐州,唐代时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曾居住在此处。张建封去世后,关盼盼依旧留在燕子楼十余年,始终未曾改嫁。此处借用燕子楼来指代亡妻的居室。因为妻子已经离世,所以说是“燕子空楼”;又因亡故已久,所以才说“尘生”,而床头的琴弦也早已被搁置一旁,任由灰尘堆积。末二句“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一样晓风残月”,显然是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笔下的“晓风残月”,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清新秀丽,其中客居他乡的冷落、风景的清幽以及离愁的绵长,都凝聚在这短短几个字之中。然而词人在“晓风残月”前加上了“一样”二字,便将古人的话语赋予了新的含义。原本的送别之意已然消散,而悼亡的情感却愈发浓厚,颇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后一句“而今触绪添愁”,直接点明了玉人已经逝去,看到旧物便思念故人,由此引发无尽愁绪的主旨。而词人本就纷乱如麻、毫无头绪的相思之情,此刻更是伤痛到了极点,难以排解。

4. 作品点评

这首悼念故人的词创作于重阳之夜,于阁楼之上,面对晓风残月,故人却已远去不再归来。纳兰独倚栏杆,往昔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纳兰作词,向来如清水般平淡,然而当这清淡的水泛起涟漪,却能让后世之人在其中领略到无尽的遐想,同时也不禁为之感到心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容若古之伤心人,其失意之事,可得之于文字音,近读此词,特拈而书之,以见作者身世之感受。惜其时其人未得其详。

近代学者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后记》

# 凄楚绝似易安,置之《漱玉集》中,亦无逊色。

不详学者、作家林花榭《读词小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佚名《咏甘蔗》

下一篇:清·方以智《独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