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dēng
héng
yuè
zhù
róng
fēng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3
shēn
gāo
shū
jué
nǎi
fēng
dàn
yǒu
yún
shí
shí
dàng
xiōng
chén
xīng
jìn
tiān
yuè
chū
róng
bàn
sháo
dòng
tíng
shuǐ
qiū
hán
lóng

译文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逐句剖析

"身高殊不觉":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

# 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四顾乃无峰":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 乃:竟然。,四顾:环视四周。

"但有浮云度":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

# 度:飘过。

"时时一荡胸":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

# 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地沉星尽没":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

# 没:隐没。,地沉:指天亮。

"天跃日初熔":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

# 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天跃:天豁然亮了。

"半勺洞庭水":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

# 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秋寒欲起龙":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 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秋寒:深秋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晚清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衡山祝融峰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其开阔的胸襟、奋发向上的情怀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运用夸张,如“四顾乃无峰”突出祝融峰之高;化用典故,“荡胸”化用杜甫诗句,增添文化底蕴;还运用对比,如天地明暗对比展现日出之壮观。首联写登峰感受,突出峰高;颔联写浮云飘动,展现心境;颈联描绘日出,富有气势;尾联写俯瞰洞庭,意境开阔。此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将自然景观与诗人豪情完美融合,语言精炼且富有表现力,体现了谭嗣同的文学才华与精神追求,对研究近代文学及谭嗣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晨登衡岳祝融峰》由谭嗣同所作。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起随父赴任,游历多地,深感国家“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年)秋,年仅二十六岁的他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熹微中登上祝融峰。他“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借景抒发内心感慨与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祝融峰后,所见的峰高无峰、浮云飘荡、日出壮观、洞庭如勺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借衡山祝融峰的壮丽景象,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和宏伟抱负。

2. 写作手法

夸张:“四顾乃无峰”,诗人置身祝融峰巅,环顾四周,竟觉众山皆矮,仿佛无峰可比,通过夸张,极言祝融峰之高峻雄伟,凸显诗人身处高峰的独特感受与豪迈心境。对比:“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将大地的深沉黑暗与天际的红日初升作对比,先描绘大地的宁静与黑暗,再展现天空的红霞与初阳,在鲜明对比中,突出日出时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唤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爱,同时展示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渴望。用典:“时时一荡胸”化用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之句,以山中云雾的展蹙和飘动,暗示可荡涤人的胸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诗人壮怀激烈、意气豪迈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晨登祝融峰”的主题,清晰展现作者的行踪,一位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俯瞰山河的青年形象栩栩如生。此联起笔不凡,气势恢宏。诗人身处祝融峰巅,群山皆在脚下,故而有“四顾乃无峰”之叹。“殊不觉”三字,生动体现出诗人登顶后从容淡定、意犹未尽的心境。“四顾乃无峰”既如实描绘眼前景象,又略带夸张,有力彰显出诗人广阔的胸襟与高远的志向,景中含情,人在景中。颔联是对首联的延展深化,着重渲染祝融峰的巍峨雄奇。周围群峰隐没不见,唯有飘动的白云悠悠掠过,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荡胸”一词巧妙化用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之句,形象描绘出山间云雾飘拂的美妙姿态,凸显其对诗人胸襟的涤荡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激昂豪迈、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颈联细腻刻画黑夜退去、红日升空的壮美瞬间。描绘日出的诗作众多,而此联的精妙之处在于能从宏观视角着笔,以简洁凝练且生动形象的笔触,勾勒出光明降临人间的震撼场景。前句描绘太阳尚未升起时,大地一片深沉,繁星悄然隐退,尽显黎明前的静谧与黑暗;后句则展现天际涌现火红朝霞,初升的太阳恰似刚从熔炉中出炉的火球,瞬间光芒四射,染红天际。天地之间的强烈对比,营造出辽阔宏大的气象,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先呈现大地的幽寂黑暗,再展现天际的绚烂曙光,在鲜明反差中,凸显出光明的珍贵可爱,深刻表达出诗人对光明的热切向往。尾联描述诗人在山巅远眺洞庭湖的情景。因祝融峰高耸入云,俯瞰之下,广袤的八百里洞庭湖宛如半勺之水,渺小至极。这一描写巧妙反衬出祝融峰的高峻,以及诗人仿若身处天外的奇妙感受。结句由洞庭湖的秋寒水落,联想到湖中的蛟龙难以安身,即将腾空而起。此联收笔刚健豪迈,尽显非凡气度。

4. 作品点评

《晨登衡岳祝融峰》意境雄浑壮阔,诗人以独特视角描绘祝融峰景色,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志紧密相连。诗歌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从登峰感受,到浮云、日出之景,再到俯瞰洞庭,层次分明。语言精炼生动,善用夸张、用典等手法,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诗中所体现的豪情壮志与对光明的追求,不仅展现了谭嗣同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担当与抱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谭复生《莽苍苍斋诗》,五律喜学唐贤高调,卓尔不群。《晨登衡岳祝融峰》云云。

近代狄葆贤《平等阁诗话》

# 《莽苍苍斋集》中有诗云:“身高殊不觉……”盖晨登衡岳祝融峰作也,浏阳人格,于此可见。“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此何等自负语!

近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况周颐《苏武慢·寒夜闻角》

下一篇:清·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