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愁不去":忧愁挥之不去,
# 将愁:长久之愁。将:长久之意。
"秋色行难住":秋色难以挽留。
"六曲屏山深院宇":成天锁在深宅大院里,曲折的屏风后面,
# 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日日风风雨雨":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灰暗异常。
"雨晴篱菊初香":雨过天晴之后,篱笆那边的菊花发出缕缕清香,
"人言此日重阳":人们说今天就是重阳节,
# 重阳:重阳佳节。
"回首凉云暮叶":回首看那凋残的秋云秋叶,
# 凉云:阴凉之云。南朝齐谢朓《七夕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
"黄昏无限思量":黄昏时分,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重阳感怀之作。词中通过秋色、风雨、篱菊等意象,勾勒出深院独处的寂寥氛围,透露出词人面对重阳时节的淡淡愁绪与无尽思绪。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开篇即直陈胸臆,用“将愁”二字将无形愁绪具象化,“行难住”更强化了愁绪的挥之不去。这种直白的抒情方式与词人一贯的率真词风相呼应。寓情于景:“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通过屏风、深院、风雨等意象,将内心的凄苦外化为景物描写。对比:与晏殊的含蓄内敛不同,纳兰性德在这首《清平乐》中直抒胸臆。“将愁不去”的直白开篇,“黄昏无限思量”的坦率收束,都彰显着他敢于将心底愁绪和盘托出的勇气。这种不惧世人眼光的坦率表达,恰恰成就了他词作独特的直率魅力,在词坛独树一帜。
3. 分段赏析
上阙:“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开篇即直抒胸臆,词人欲驱散愁绪却徒劳无功,连美好的秋色也难以挽留。此处“将愁”二字将无形愁绪具象化,“行难住”更强化了愁绪的挥之不去。这种直白的抒情方式与词人一贯的率真词风相呼应。秋色本为赏心乐事,却因词人内心郁结反成伤情之物,欲借秋色消愁却更添愁绪。与晏殊的含蓄内敛不同,纳兰性德在这首《清平乐》中直陈胸臆,毫不掩饰地道出这种无力排遣的忧郁,正因这份直白坦率,使其词作独具动人魅力。接以“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通过屏风、深院、风雨等意象,将内心的凄苦外化为景物描写。曲折屏风围合的深院中,风雨连日不断,这既是实景描写,更是词人内心愁云密布的写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庭院之深恰似愁绪之重,风雨之频更衬心境之晦暗。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将纳兰性德特有的“哀感顽艳”词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笔锋一转,写雨过天晴后篱边菊花初绽的清新景象,方知已是重阳佳节。此处以“初香”的鲜活明媚反衬词人未能及时察觉节令更替的恍惚状态,暗含时光流逝、忧思缠身之意。重阳本是登高赏菊、亲友团聚之日,却更触发孤寂之感,与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异曲同工。“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收束全篇:暮色苍茫中回望天际凉云与凋零落叶,引发无尽思绪。黄昏意象既强化时光流逝之感,“凉云暮叶”的萧瑟更烘托出词人凄凉心境。而“黄昏无限思量”的坦率收束,彰显着他敢于将心底愁绪和盘托出的勇气。这种不惧世人眼光的坦率表达,恰恰成就了他词作独特的直率魅力,在词坛独树一帜。“无限思量”四字将个人愁绪拓展为对人生、时光的深沉感悟,使全词意境由具体愁思升华为普遍的生命体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意境幽远,愁思缱绻,如烟似雾般萦绕心头,令人回味无穷。
# 这阕《清平乐》写秋暮怀人之情,把秋风秋雨、凉云暮叶下的秋思同离愁糅合在一起,清隽有味,有不尽之致。
现代学者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上一篇:清·汤复《黄山歌》
下一篇:清·王士祯《栖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