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shōu
què
lún
gān
竿
luò
zhào
hó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ōu
què
lún
gān
竿
luò
zhào
hóng
qiū
fēng
nìng
wèi
jiǎn
róng
rén
dàn
dàn
shuǐ
méng
méng
chuī
huā
duǎn
zhōng

译文

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渔人悠闲自得,烟水蒙蒙,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逐句剖析

"收却纶竿落照红":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

# 落照:即夕阳。,纶竿:钓竿。落照:即夕阳。

"秋风宁为翦芙蓉":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

# 芙蓉:荷花。,翦:作吹动解。,宁:犹乃。

"人淡淡":渔人悠闲自得,

"水濛濛":烟水蒙蒙,

"吹入芦花短笛中":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 吹入芦花短笛中: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题画词。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收却纶竿落照红”的黄昏渔人收竿画面,奠定基调;“秋风宁为剪芙蓉”用拟人,借秋风轻拂荷花,赋予秋风性情品格。“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营造空远淡漠意境。上片写渔父收竿及秋风荷花之景,下片描绘人、水、笛声,营造整体意境。诗人通过通过描绘渔父生活场景,展现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表达了词人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是清代纳兰性德所创作。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轨创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徐轨携带此图入京,此后众多名流对其进行题咏。纳兰性德受画作情境感染,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借描绘画中渔人在晚霞、秋风中的闲适生活场景,纳兰性德以抒发自己对悠然自在生活的向往,遂创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画词,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描绘了渔人在落照中收竿,秋风里芙蓉摇曳,人淡如水、水蒙如纱,短笛之音融入芦花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对悠然闲适、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美好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白描:“收却纶竿落照红”,仅用寥寥数字,便简洁勾勒出夕阳西下、晚霞绚烂时,渔人悠然收起钓竿的画面,不做过多修饰,以质朴的语言呈现场景。拟人:“秋风宁为剪芙蓉”中,一个“宁”字赋予秋风以人的性情与意愿,仿佛秋风并非随意吹拂,而是特意为了轻柔摆动水中的荷花而来,使秋风具有了情感与品格。情景交融:全词通过描绘“收却纶竿落照红”的黄昏收竿场景、“秋风宁为剪芙蓉”的秋风拂荷之景,以及“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所营造的空远淡漠之境,将词人对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融入到这些景物描写之中,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3. 分段赏析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中“收却纶竿落照红”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夕阳西下、晚霞绚烂时,渔人悠然收起钓竿的画面,“收却”与“落照红”暗示因果,凸显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在、不假外求的状态,奠定全词基调。“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从色彩写到声响,从人写到物,以拟人手法赋予秋风人的性情,用“宁”字强调秋风似乎只为轻拂荷花而来,于平和中见词人对这种悠然情境的强烈情感。“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此句描绘出一幅空远淡漠的画面,人影稀疏、烟水迷蒙,短笛之音融入芦花。通过景语营造出朦胧悠远的意境,将词人的山泽鱼鸟之思融入其中,含蓄地点明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生活情趣这一主旨,体现出词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夕阳西下,晚霞似火,秋风飒飒轻拂,薄雾如烟弥漫。时人评纳兰题画诗词,具“烟水迷离”之韵致,此小令之诗情画境,便足以为证。全词格调高逸,韵味悠长,尽显缠绵婉约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风致殊胜。一时胜流,咸为此词可与张志和《渔歌子》并传不朽。

近代词学家唐圭璋《梦桐词话》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李邺嗣《铁围》

下一篇:清·郑燮《画菊与某官留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