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烟波狎钓舟":不再亲近那在烟波上飘荡的钓舟,
"强亲文墨事儒丘":勉强亲近文墨之事,侍奉儒学先圣。
# 儒丘:指孔儒之学。,强亲:勉强表示亲切。
"长安十二槐花陌":长安城里十二条种满槐花的道路,
# 长安十二槐花陌:宋敏求《长安志》卷七: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寺卫。”白居易《登乐游园望》:“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曾负秋风多少秋":曾经辜负了多少个秋天的时光。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这首诗围绕诗人自身经历与感慨展开。诗中先描述自己不再亲近闲适的垂钓生活,而是勉强投身文墨、侍奉儒学之事。接着通过“长安十二槐花陌”这一带有特定地域和场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氛围。最后一句以“秋风”“秋”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过去虚度时光的感慨与自责,整体情感深沉,蕴含着对人生的反思。
2. 分段赏析
首句:“不向烟波狎钓舟”开篇点明诗人当下生活态度的转变,“不向”一词干脆利落,展现出与过去生活的割裂。“烟波狎钓舟”描绘出一幅悠然闲适的垂钓画面,而诗人却不再亲近,暗示其内心有了新的追求或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次句:“强亲文墨事儒丘”进一步阐述诗人当下的行为,“强亲”体现出这种行为的勉强性,“文墨”“儒丘”代表着文化与儒学,说明诗人可能在现实的压力或某种信念的驱使下,投身于文化学习和儒学侍奉之中,但内心或许并非完全自愿,反映出一种无奈与纠结的心境。第三句:“长安十二槐花陌”此句引入具体的场景描写,“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十二槐花陌”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意象,描绘出长安城的繁华与诗意,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诗人的情感与特定的环境相融合。末句:“曾负秋风多少秋”结尾直抒胸臆,“曾负”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悔恨,“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多少秋”则强调了这种悔恨的程度之深,诗人对过去虚度光阴的感慨之情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价值的思考。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牛渚》
下一篇:唐·李煜《更漏子·金雀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