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ǎi
lìng
·
·
宿
hàn
ér
cū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qíng
huǒ
chèn
西
fēng
shāo
biàn
tiān
fāng
cǎo
sài
chóng
lái
bīng
xuě
lěng
bìn
chuī
lǎo
cháng
zhēng
jiā
luàn
dòng
bìng
chóu
huái
怀
bào
dìng
zhī
jīn
láng
shòu
sǔn
duō
shǎo
biàn
便
shì
nǎo
mǎn
cháng
féi
shàng
nán
xiāo
shòu
huāng
yān
luò
zhào
kuàng
wén
yuán
qiáo
cuì
hòu
fēi
jiǔ
fēng
diào
huí
fēng
hán
shòu
xiáng
chéng
yuǎn
mèng
xiàng
jiā
shān
rào
máng
máng
bǎi
gǎn
píng
gāo
wéi
yǒu
qīng
xiào

译文

无情的野火,趁着阵阵西风、烧光了天涯芳草。冰天雪地里再次来到边塞,寒冷侵入鬓发,仿佛将人吹老。牧马长长地嘶鸣,征笳杂乱地吹奏,一同进入忧愁的怀抱。定然知道今晚,庾郎会消瘦多少。即便是脑满肠肥的人,尚且难以承受,这荒烟与落日余晖。何况是文园憔悴之后,不再有当垆卖酒的风流格调。回乐峰寒冷,受降城遥远,梦魂向着家乡的山峦萦绕。茫茫然百感交集,登高凭栏唯有发出清越的啸声。

逐句剖析

"无情野火":无情的野火,

"趁西风、":趁着阵阵西风、

"烧遍天涯芳草":烧光了天涯芳草。

"榆塞重来冰雪里":冰天雪地里再次来到边塞,

# 榆塞:榆关,即山海关。

"冷入鬓丝吹老":寒冷侵入鬓发,仿佛将人吹老。

"牧马长嘶":牧马长长地嘶鸣,

# 牧马长嘶:“牧马”两句:汉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征笳乱动":征笳杂乱地吹奏,

"并入愁怀抱":一同进入忧愁的怀抱。

"定知今夕":定然知道今晚,

"庾郎瘦损多少":庾郎会消瘦多少。

# 庾郎瘦损多少:庾郎,指北周诗人庾信。信身逢丧乱,常悲愁忧思,深怀故国,尝作《愁赋》以抒身世之慨,其残文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之句。这里代指身在塞上的作者,谓愁怀难遣,致使身心憔悴瘦损。

"便是脑满肠肥":即便是脑满肠肥的人,

# 脑满肠肥:不操心的人,吃得饱,养得胖。

"尚难消受":尚且难以承受,

"此荒烟落照":这荒烟与落日余晖。

"何况文园憔悴后":何况是文园憔悴之后,

# 何况文园憔悴后:文园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谓司马相如拜为孝文园令,但其“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官,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又,相如与文君避居临邛,“尽卖其车马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后以文园多病等典喻文人落魄、女子卖酒及酒垆韵事等。贺铸《临江仙》:“未是文园多病客,幽襟凄断堪冷。”文园:指司马相如。

"非复酒垆风调":不再有当垆卖酒的风流格调。

"回乐峰寒":回乐峰寒冷,

# 回乐峰寒:回乐峰,指回乐县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之西南。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所建,用以防御突厥侵扰,分为三段。东段在今托克托南,中段在今包头市西,西段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后东、西两段皆曾改筑。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远":受降城遥远,

# 受降城:有三处,这里泛指边塞。

"梦向家山绕":梦魂向着家乡的山峦萦绕。

"茫茫百感":茫茫然百感交集,

"凭高唯有清啸":登高凭栏唯有发出清越的啸声。

# 清啸:谓孤清地歌吟长啸。啸,大声呼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百字令·无情野火》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出使塞外途中,再次抵达边塞时创作的词作。词作以边塞行役生活为背景,融入了羁旅途中的愁苦思绪,延续了清代文人借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传统。全词上阕用榆关冰雪、野火荒烟等意象,勾勒出塞外寒冷艰苦的环境,还借用庾信的典故,寄托自身漂泊憔悴的情思;下阕通过“便是”“何况”的递进句式串联今昔对比,依托司马相如病酒的典故加深客居的愁绪,最后以回乐峰、受降城的虚实交织,将对家乡的思念融入苍茫天地间。全篇用典故丰富情感层次,沉郁的词风里,尤其以“茫茫百感”后突然收笔的孤清余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一说,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中认为:“根据词里所写的秋冬时节景象,再加上‘榆塞重来’这句,能知道指的是作者在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至十二月,跟随副都统郎谈前往梭龙时,第二次到山海关,所以这首词应该创作于这一年的八、九月份。”一说,赵秀亭、冯统一在《饮水词笺校》中提出:“词中说‘重来’,就是指一年里两次到汉儿村。清圣祖康熙只有康熙二十年时,两次前往遵化沿边地区,一次是三月到五月,一次是十一月到十二月。这首词写的是冬天到汉儿村时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行役词,介绍了词人宿汉儿村的经历,描绘了塞上萧瑟景色与自身处境,体现了乡愁及对才人薄命的不平,营造出沉郁的氛围,表达了边塞行旅中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定知今夕,庚郎瘦损多少”句,巧用北周诗人庾信的典故,庾信身逢丧乱、常悲愁忧思,作者借此典故寄托自身在塞上漂泊憔悴的情思;又如“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凤调”句,巧用司马相如(曾任文园令,有消渴疾,曾与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深化自身客居边塞的愁绪。对比:“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将“脑满肠肥”者与“文园憔悴”的自己对比,突出自身处境的艰难,表达对才人薄命的不平。烘托:“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以牧马长嘶、征笳乱动的声音,烘托出内心的忧愁,强化了伤感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开篇描绘无情的野火趁着西风烧遍天涯芳草的景象,以旷野中衰败的景色,奠定全词萧瑟的基调,“无情”“烧遍”更添苍凉感,让读者感受到塞上环境的恶劣。“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写再次来到榆关,冰雪覆盖,寒风侵入鬓丝,仿佛将人吹老。“重来”点出故地重游,“冷入鬓丝吹老”既写实景寒冷,又暗含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情与景交融。“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描绘牧马长声嘶鸣、征笳杂乱吹奏的场景,这些声音一同涌入心中,化作浓浓的忧愁。以声衬情,将边塞的荒凉与内心的愁绪紧密相连,感染力强。“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借用庾郎的典故,说今夜自己定如多愁的庾信般消瘦不少。将自身的伤感与典故中人物的愁思结合,委婉深沉地表达了内心的悲苦。下片:“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即便那些养尊处优的人,也难以承受这荒烟落照的凄凉。先从他人角度着笔,为下文写自身处境做铺垫,突出边塞环境的萧瑟难耐。“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更何况像文园般憔悴的自己,早已没有当年当垆卖酒的风流。用典故自比,进一步强调自身的困顿,将乡愁与失意之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写回乐峰寒冷、受降城遥远,唯有梦魂萦绕家山。以边塞的偏远苦寒,反衬对家山的思念,“梦向家山绕”直接道出浓浓的乡愁。“茫茫百感,凭高惟有清啸”,登高远眺,心中百感交集,唯有发出清啸。以“清啸”收尾,将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宣泄出来,余味悠长,尽显内心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百字令·无情野火》一词,除了抒发远在边关的征夫思念亲人、眷恋家乡的愁苦之情外,还特意将“脑满肠肥”者、“五陵公子”这类生活安逸顺遂之人,与“文园”(代指落魄文人,此处作者自比)、“庾郎”(借指漂泊憔悴之人,亦是作者自况)进行对照。通过这样的对比,清晰展现出两类人截然不同的境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才人薄命、痴儿多福”这一现实的感慨与不平,让词作在思乡愁绪之外,更添了一层对自身及同类文人境遇的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步步写来托,感情所至,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弦的力量。

不详何雅苓《纳兰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屈大均《潇湘神·零陵作》

下一篇:清·余鸿《小心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