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亭亭空凝伫":一片亭亭玉立的(植物)空自凝神伫立。
"趁西风霓裳偏舞":趁着西风像霓裳般四处飞舞。
#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白鸟惊飞":白色的鸟儿受惊飞起,
"菰蒲叶乱":菰蒲的叶子纷乱,
# 菰蒲:指菰和蒲。水边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白,地上茎直立,开紫红色小花。
"断续浣纱人语":断断续续传来浣纱女子的话语声。
"丹碧驳残秋夜雨":红色和绿色在秋夜的雨中斑驳残败。
# 丹碧:泛指涂饰在建筑物或器物上的色彩。犹丹青,指绘画。
"风吹去采菱越女":秋风吹走了采菱的越女。
# 越女:古代越国多出美女,西施尤其著名,后因以泛指越地美女。
"辘轳声断":辘轳的声音中断,
# 辘轳: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
"昏鸦欲起":昏鸦即将飞起,
"多少博山情绪":心中有多少如博山炉中香烟般的思绪。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词。词中描绘了海淀秋夜的山水景色,通过自然动态与生活场景的穿插,勾勒出雨后的萧瑟画面,营造出萧瑟的环境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秋夜的些许寂寥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词以西风遍舞、丹碧驳残、辘轳声断等景物描写铺陈秋夜寂寥之景,并以“多少博山情绪”作结,将这份宁静与萧瑟之景引向内心,含蓄表达出词人秋夜中难以言说的寂寥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遍舞。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几句,整体描绘了海淀秋日雨后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开篇“一片亭亭空凝伫”先以静态勾勒,“亭亭”写出植物挺拔秀美的姿态,“空凝伫”赋予其仿佛静静伫立的情态,营造出宁静的氛围。接着“趁西风霓裳遍舞”转为动态,秋风中植物叶片如霓裳般舞动,“趁”字生动表现出叶片借风舒展的样子,动静相衬,让秋景更显灵动。而后“白鸟惊飞,菰蒲叶乱”以“惊飞”“叶乱”写出瞬间的惊扰与动荡,打破了此前的宁静;“断续浣纱人语”则加入生活气息,远处传来的浣纱声断断续续,让自然之景与人间活动交织,勾勒出雨后秋景的萧瑟。下片“丹碧驳残秋夜雨。风吹去采菱越女。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几句,延续秋夜场景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寂寥氛围。“丹碧驳残秋夜雨”写夜雨过后,原本鲜明的红、绿等色彩变得斑驳,“驳残”二字精准呈现出色彩褪去后的黯淡,透着秋夜的萧瑟。“风吹去采菱越女”刻画秋风中采菱女离去的情景,“吹去”简洁表现出风的力量与人物的动态,让画面有了流动感,也暗含秋夜的清冷。最后“辘轳声断,昏鸦欲起”以“声断”写出环境的安静,“欲起”暗示时间的推移,而“多少博山情绪”将这份宁静与萧瑟引向内心,借常与香炉相关的“博山”,含蓄表达出词人秋夜中难以言说的寂寥之感。
上一篇:清·施闰章《至南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