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中原涕泪多":向北遥望中原故土,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胡尘惨澹汉山河":敌人的侵略让大好河山一片黯淡无光。
"盲风晦雨凄其夜":在风雨交加、昏暗凄凉的夜晚,
# 凄其:凄凉寒冷。
"起读先生正气歌":我起身拜读先生充满浩然正气的诗篇。
# 正气歌:原为文天祥五古名诗,此处借以称颂张苍水诗文。
近代著名诗人
柳亚子(1887~1958),近代政治家、诗人。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庐;又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人。清末诸生,早年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创办并主持南社。入民国后担任过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宣传功能,诗风高歌慷慨,富有革命激情,悲壮雄健。其论诗崇尚唐音,反对宋诗派之“同光体”。亦工词,风格近辛弃疾、刘克庄。柳亚子的散文在早年颇负盛誉,其作品大都是“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民体文字。著有《南社纪略》《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集》等。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澹汉山河”中,“涕泪多”是眼前实事,为实写;“北望中原”所见”胡尘惨澹汉山河”是想象之景,为虚写,虚实相生,概括了当时民族危亡的形势。想象:诗人借“北望中原”展开想象,突破空间界限,将晚清时列强侵略、清廷腐朽下北方大地山河破碎、百姓蒙难之景化为“胡尘惨澹汉山河”的具象画面。在“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中,又将张煌言的诗想象成文天祥《正气歌》般饱含浩然正气,从中汲取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力量。情景交融:“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诗人北望中原时内心悲痛,泪水横流,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交融,因景生情,又借景强化情感,将对民族危亡的痛心融入到想象中“胡尘惨淡”的山河景象里。“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描写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一实景,营造出凄凉氛围,与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无法安睡的愁苦心情相融合,同时“盲风晦雨”所象征的黑暗社会背景,更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而诗人“起读”的举动,又在这压抑的情景中展现出振奋之情,景与情相互映衬,层层递进。
2. 分段赏析
“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两句中,诗人以虚实相生之笔,勾勒出一幅山河破碎的悲怆图景。“涕泪多”三字直抒胸臆,将个人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悲怆倾泻而出,滚烫的泪水里凝结着山河破碎的痛楚。紧接着,“胡尘惨淡汉山河”借助想象的羽翼,以一个力透纸背的“望”字,瞬间拓展开苍茫辽阔的空间维度。“胡尘”如阴霾笼罩,既暗喻清廷腐朽统治的沉沉枷锁,又象征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将北方中原乃至东北大地在内外交困下的残破惨状,淋漓尽致地铺展在读者眼前,营造出一种悲怆雄浑、气吞山河的意境。“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此联以精妙的象征手法,构建起现实与隐喻交织的双重世界。“盲风晦雨凄其夜”不仅是对眼前风雨交加、晦暗如墨的自然景象的如实描绘,更暗喻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下,中国社会暗无天日的苦难深渊。在这风雨如晦的漫漫长夜,诗人因忧国忧民辗转难眠,转而从张煌言的诗篇中遥想文天祥《正气歌》中激荡的爱国豪情与坚贞气节,毅然披衣而起,展卷诵读。这一“起读”动作,如惊雷划破夜空,使诗歌的情感基调由悲郁瞬间转向激昂振奋,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3. 作品点评
全诗以丰沛的想象为羽翼,将真挚悲壮的情感熔铸于雄豪阔大的意境之中。诗人巧妙运用虚实相生之法,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生动勾勒出一位于深夜展卷、满怀忧愤的爱国志士形象。字里行间激荡着炽热的家国情怀,辞采激昂而气势磅礴,堪称近代爱国诗作中的雄浑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