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陀":一位老和尚,
"古庙中":独自住在破旧的寺庙里,
"自烧香":自己烧香,
"自打钟":自己敲钟。
"兔葵燕麦闲斋供":用野菜和杂草作为简单的供品。
"山门破落无关锁":寺庙的山门已经破败,也没人上锁,
"斜日苍黄有乱松":夕阳下杂草丛生,几棵松树歪斜地立着。
"秋星闪烁颓垣缝":秋夜的星星从残破的墙缝里透出微光,
"黑漆漆、":漆黑的天、
"蒲团打坐":和尚坐在蒲团上打坐,
"夜烧茶、":夜里烧茶,
"炉火通红":炉火映得通红。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分段赏析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四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独居古庙的老僧形象。“老头陀”直指人物身份,“自烧香”“自打钟”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老僧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修行生活。这种完全自主的生活方式,既体现了超脱尘世的淡泊心境,也暗含着一份孤独与坚守。“兔葵燕麦闲斋供”一句颇具匠心。“兔葵燕麦”本是野生杂草,却被用作斋供,这种看似随意的安排,既写出了古庙的荒凉景象,又暗示了老僧不拘形式的修行态度。杂草作供与正式斋饭形成对比,却体现出“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展现了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两句通过环境描写强化了诗歌的意境。“破落”的山门无人看守,“苍黄”的斜日映照着杂乱的松树,构成一幅萧瑟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这种自然状态的保持,与老僧自在的生活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秋星闪烁颓垣缝”一句将视角聚焦于残破的庙墙。“秋星”的清冷与“颓垣”的残破相映成趣,在细微处见出岁月的痕迹。星光从墙缝中透入,既暗示了古庙的破败,也象征着即便在最困顿的处境中,仍有一线光明存在,体现了禅宗“黑暗中见光明”的智慧。“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结尾两句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黑漆漆”的黑暗与“炉火通红”的温暖形成强烈反差,而“蒲团打坐”的静与“夜烧茶”的动又构成另一重对比。这种动静结合、明暗相映的描写,生动展现了老僧在简朴生活中参禅悟道的真实状态,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上一篇:清·朱彝尊《马草行》
下一篇:清·朱彝尊《南乡子·明日别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