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岩小阁碧梧桐":陡峭的山崖边,有座小阁楼,旁边立着几株碧绿的梧桐树,
"似有人声在半空":耳边隐约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半空中飘来的。
"百叩铜环浑不应":我接连轻叩那阁楼的铜门环,却始终没有回应,
"松花满地午荫浓":只见松针上的落花铺了满地,正午时分,树荫浓密得化不开。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分段赏析
“悬岩小阁碧梧桐”勾勒出白狼山景致的核心画面:一座依傍着陡峭山崖而建的小亭阁,周围环绕着青翠的梧桐树。“悬岩”点明阁楼位置的奇险高峻,“小阁”与“碧梧桐”则描绘了其清幽雅致的风貌。开篇即以简洁的笔墨,呈现了山间一处静美脱俗的所在,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似有人声在半空”由视觉转向听觉,写诗人仿佛听到从半空中传来人的话语声。“似有”二字用得巧妙,既传达出一种不确定感,又营造出山高云深、声源缥缈难寻的意境。“半空”呼应上句的“悬岩”,进一步强调了所处位置的高远与空灵,为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和动态感。“百叩铜环浑不应”此句写诗人循声前往,多次叩击阁门上的铜环,却始终得不到任何回应。“百叩”非实指,极言叩门次数之多与等待时间之长,流露出诗人的好奇与期待。“浑不应”三字直白有力,将叩门无果的寂静与失望感清晰地传达出来。此句是全诗的关键转折点,由前两句的景与声的描绘,转向诗人与环境的互动,结果却是一片沉寂,反衬出环境的幽深与孤寂。“松花满地午荫浓”此句描绘了诗人叩门无果后所见之景:松树的花瓣洒满地面,正午时分的树荫显得格外浓密深沉。“松花满地”是视觉意象,暗示此处人迹罕至,也点明时节。“午荫浓”既点明具体时间,又通过“浓”字强化了树荫的厚重感与午间的静谧氛围。此句以景结情,通过细腻描绘眼前幽寂的景物,含蓄地烘托了诗人面对空阁、独对山景时的那份怅然与悠然交织的复杂心境。
下一篇:清·陈培脉《登慈恩寺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