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āng
shù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lián
fēn
yǐng
tóng
xīn
fāng
bàng
yán
cháo
fěi
cuì
lín
shuǐ
宿
yuān
yāng
hán
chūn
zhī
zhī
xiàng
huà
láng
jūn
qíng
ruò
shù
qiè
shāng
shàng
shuí
pān
zhé
guī
zhōng
qīn
yǎn
níng
qīng
zhòng
méi
liǎn
cuì
yān
shēn
qiāng
lín
fēng
bēi
jiā
chū
sài
yīn
zòng
chuí
qiān
wàn
bié
xīn

译文

连理树的影子未曾分离,同心的情感岂能独自芬芳?屋檐旁栖息着翡翠鸟,水边依偎着鸳鸯双宿。每一片叶子都含着春天的情思,每一根枝条都伸向雕花的回廊。若你的情意能如这树般坚定,我又怎会感到悲伤?田间小路上是谁折断了枝条,深闺中的思念又悄然侵袭。眼中凝结的露水愈发沉重,眉间敛起的翠色愁云更深。羌笛在风中吹奏离别的曲调,悲笳响起边塞的凄凉之音。纵使垂柳垂下千万缕丝绦,又怎能系住那远去的离人之心。

逐句剖析

"连理无分影":连理树的影子未曾分离,

"同心岂独芳":同心的情感岂能独自芬芳?

"傍檐巢翡翠":屋檐旁栖息着翡翠鸟,

"临水宿鸳鸯":水边依偎着鸳鸯双宿。

"叶叶含春思":每一片叶子都含着春天的情思,

"枝枝向画廊":每一根枝条都伸向雕花的回廊。

"君情若比树":若你的情意能如这树般坚定,

"妾意复何伤":我又怎会感到悲伤?

"陌上谁攀折":田间小路上是谁折断了枝条,

"闺中思复侵":深闺中的思念又悄然侵袭。

"眼凝清露重":眼中凝结的露水愈发沉重,

"眉敛翠烟深":眉间敛起的翠色愁云更深。

"羌笛临风曲":羌笛在风中吹奏离别的曲调,

"悲笳出塞音":悲笳响起边塞的凄凉之音。

"纵垂千万缕":纵使垂柳垂下千万缕丝绦,

"那系别离心":又怎能系住那远去的离人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本首诗是清代的诗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女子口吻展开,前半部分描绘芳树与自然生灵的和谐共生:连理枝、同心花象征忠贞爱情,翡翠鸟、鸳鸯鸟的依偎反衬人间离愁。后半部分笔锋陡转,引入羌笛、悲笳等边塞意象,暗示恋人远行,闺中女子独对清露翠烟,纵有千丝万缕的柳条,亦无法系住离人之心,情感层层递进,哀婉凄切。本诗以简练语言和鲜明对比,抒写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无奈,既具民歌清新,又含文人诗的含蓄,体现了纳兰性德融合多元风格的创作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本诗的前八句:“连理无分影,同心岂独芳?傍檐巢翡翠,临水宿鸳鸯。叶叶含春思,枝枝向画廊。君情若比树,妾意复何伤?”开篇以“连理枝”与“同心花”起兴,象征爱情的坚贞与圆满。“无分影”暗喻情感的不可分割,“岂独芳”反问强化了情感的专一性,为全诗奠定哀而不伤的基调。翡翠鸟成双筑巢,鸳鸯依水而栖,以自然界生灵的和谐反衬人间离别的孤寂,凸显女子的形单影只。“叶叶”“枝枝”的叠词强化了情感的绵密感,枝叶似含情凝望画廊,暗喻女子对往昔与恋人共处时光的追忆。后八句:“陌上谁攀折,闺中思复侵。眼凝清露重,眉敛翠烟深。羌笛临风曲,悲笳出塞音。纵垂千万缕,那系别离心。”由芳树的繁茂转向离别的现实,“攀折”暗喻离人远去,而“思复侵”直抒女子思念的侵扰,形成情感转折。以“清露”喻泪眼,“翠烟”状愁眉,通过细节刻画女子的憔悴与愁思,外显其内心的沉重哀伤。接着引入羌笛、悲笳等边塞乐声,以苍凉的音调暗示离人身处遥远边关,进一步烘托空间的阻隔与思念的无奈。末句以柳条垂落却无法系住离心的比喻,强化了离别的不可逆转,情感在哀婉中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94》

下一篇:清·李邺嗣《泊定海夜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