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理无分影":连理树的影子未曾分离,
"同心岂独芳":同心的情感岂能独自芬芳?
"傍檐巢翡翠":屋檐旁栖息着翡翠鸟,
"临水宿鸳鸯":水边依偎着鸳鸯双宿。
"叶叶含春思":每一片叶子都含着春天的情思,
"枝枝向画廊":每一根枝条都伸向雕花的回廊。
"君情若比树":若你的情意能如这树般坚定,
"妾意复何伤":我又怎会感到悲伤?
"陌上谁攀折":田间小路上是谁折断了枝条,
"闺中思复侵":深闺中的思念又悄然侵袭。
"眼凝清露重":眼中凝结的露水愈发沉重,
"眉敛翠烟深":眉间敛起的翠色愁云更深。
"羌笛临风曲":羌笛在风中吹奏离别的曲调,
"悲笳出塞音":悲笳响起边塞的凄凉之音。
"纵垂千万缕":纵使垂柳垂下千万缕丝绦,
"那系别离心":又怎能系住那远去的离人之心。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分段赏析
本诗的前八句:“连理无分影,同心岂独芳?傍檐巢翡翠,临水宿鸳鸯。叶叶含春思,枝枝向画廊。君情若比树,妾意复何伤?”开篇以“连理枝”与“同心花”起兴,象征爱情的坚贞与圆满。“无分影”暗喻情感的不可分割,“岂独芳”反问强化了情感的专一性,为全诗奠定哀而不伤的基调。翡翠鸟成双筑巢,鸳鸯依水而栖,以自然界生灵的和谐反衬人间离别的孤寂,凸显女子的形单影只。“叶叶”“枝枝”的叠词强化了情感的绵密感,枝叶似含情凝望画廊,暗喻女子对往昔与恋人共处时光的追忆。后八句:“陌上谁攀折,闺中思复侵。眼凝清露重,眉敛翠烟深。羌笛临风曲,悲笳出塞音。纵垂千万缕,那系别离心。”由芳树的繁茂转向离别的现实,“攀折”暗喻离人远去,而“思复侵”直抒女子思念的侵扰,形成情感转折。以“清露”喻泪眼,“翠烟”状愁眉,通过细节刻画女子的憔悴与愁思,外显其内心的沉重哀伤。接着引入羌笛、悲笳等边塞乐声,以苍凉的音调暗示离人身处遥远边关,进一步烘托空间的阻隔与思念的无奈。末句以柳条垂落却无法系住离心的比喻,强化了离别的不可逆转,情感在哀婉中达到高潮。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94》
下一篇:清·李邺嗣《泊定海夜哭》